政策背景与挑战:强监管倒逼城投“真转型”
2024年以来,以国办“35号文”(隐性债务监管)、“PPP新机制”(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强化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为代表的政策密集出台,标志着城投行业进入“强监管、重合规、促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35号文”明确要求剥离城投政府融资职能,“PPP新机制”强调使用者付费优先,叠加“三债统管”(政府债、隐性债、国企债)常态化监管,区县城投面临三重压力:
1. 债务压力:截至2024年6月,城投有息负债达45.2万亿元,短期债务占比超30%,部分区域非标风险仍需化解;
2. 融资约束:新增融资持续收紧,传统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2.9%;
3. 职能重构:需从“基建融资平台”转向“城市运营商+产业服务商”,但区县城投普遍存在管理粗放、产业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十五五规划提出“以发展促化债”的顶层逻辑,要求城投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融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升级战略。

核心战略路径:聚焦“五大转型”与“三化协同”
一、债务化解与融资创新:从“堵”到“疏”的平衡术
1. 存量债务分类处置,利用“10万亿置换政策”优化债务结构,通过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高成本非标债务,探索资产证券化(如特许经营权ABS)、数据资产融资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
2. 融资渠道多元化, 提升主体信用评级,打造“信用矩阵”(如鄂尔多斯国控集团打造AAA主体评级)创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联动模式,通过产业基金、REITs等方式吸引长期资本。
二、业务重构:从“基建代建”到“城市运营+产业投资”
1. 聚焦主责主业, 深耕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如长沙智慧电网、椒花水库工程),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如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停车系统)。
2. 拓展新兴赛道,绿色经济:参与碳交易、新能源充电网络(如赣州“虔易充”项目); 数字经济:布局算力中心(如济南AI算力中心)、智慧园区运营; 民生服务:切入养老托育、医教康融合等“银发经济”领域。
三、管理升级:构建“市场化+合规化”治理体系
1. 组织机制改革,推动“去平台化”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四大中心”扁平化架构(如江东控股集团), 落实末位淘汰与市场化薪酬,强化ESG评价体系。
2. 合规风控强化,建立“大合规体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确保项目收益覆盖成本(PPP新机制核心要求),定期向人大报告债务管理情况,接受穿透式监管。
四、区域协同:融入“十五五”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布局
1.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参与城市更新(如杭州城中村改造6897户)、县域经济(如长沙南部融城片区国家医学中心),服务“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城乡客货邮融合线路(如杭州新增51个服务站点)。
2. 产业生态构建,联合头部企业共建产业集群(如长沙玉湖冷链产业园),发展“飞地经济”(如杭州支持淳安飞地建设)。
五、技术赋能:以“数智化+绿色化”重塑竞争力
1. 数字化转型,打造全域数字化园区(如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推动“AI+基建”(如长沙轨道交通智能调度系统)。
2. 绿色低碳转型,推广零碳建筑、循环经济(如建筑废料再利用平台),参与新能源生产与应用(如杭州低空经济产业基金)。
政策建议:地方政府如何护航城投转型
1.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十五五城投专项规划”,明确“城投+产投”双轮驱动定位。
2. 优化资源供给,统筹财政资金(如杭州502亿元政策包)、土地指标向优质项目倾斜。
3. 创新激励机制,试点“债务化解与绩效奖励挂钩”,激发城投内生动力。
在强监管与高质量发展双重逻辑下,2025年区县城投需以“化债为基、产业为核、运营为翼”,通过债务重组、业务创新、技术赋能三大抓手,实现从“政府影子”到“市场主力”的蜕变。唯有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框架,方能破局重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与“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