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其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乎国家发展全局。随着“十五五”规划的脚步渐近,县域农业农村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农业农村,这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任。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精准把握机遇,推动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立足国家战略高度,结合地方实践探索,深入剖析“十五五”时期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提炼出七大关键领域,旨在为县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科学指引。

守护粮食安全:稳固基石,全链条增效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十五五”期间,县域需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粮食安全与效益提升的双赢。
稳面积,提产能: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严守耕地红线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
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大投入,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粮田,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激发种粮积极性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补贴、保险、价格保护等措施,保障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得实惠。强储备,畅流通:构建粮食安全防线
完善储备体系
优化储备布局,提升储备库容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
升级流通设施
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和成本,让粮食流通更顺畅、更高效。全链条,减损耗:向每一粒粮食要效益
推广节粮技术
在粮食生产、收获、储存、加工、消费等各环节,普及先进技术和设备,减少产后损失和加工浪费。
培育节粮风尚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树立节约意识,践行“光盘行动”,让节粮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创新引领未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十五五”期间,县域农业需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实现质与量的双重突破。
重塑生产方式
加速机械化、智能化
引进智能农机设备,推广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践行绿色生产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产业形态
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农业生产环境实时监测与精准调控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培育创意农业新业态
发展农业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
“十五五”期间,县域农业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产业形态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十五五”期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成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需立足市场需求,依托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融合化的乡村产业生态。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如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平原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一县一业”“一镇一特”格局。同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以品质塑造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能培训等政策组合拳,支持其开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鼓励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业态,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三产深度融合
以“农业+”模式拓展产业边界,打造全产业链增值体系。一产向二产延伸,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预制菜、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向三产渗透,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发展研学旅行、农事体验、康养度假等新业态。通过产业融合,构建“接二连三”的乡村产业矩阵,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期间,县域需以区域协同与城乡融合为双轮驱动,重塑空间发展格局。
实施村庄分类整治
立足人口流动规律,科学划分村庄类型,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对集聚提升类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对城郊融合类村庄,推动与城市功能衔接,承接产业转移;对特色保护类村庄,强化风貌管控,发展特色文旅,避免“千村一面”。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分割,构建要素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乡,通过“乡贤回归”“企业下乡”等工程,激活乡村资源;另一方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
强化县域间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探索“飞地经济”“产业联盟”等模式。联合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技术共享、市场共建;协同开展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品牌推广,形成区域联动效应,释放协同发展红利。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夯实共同富裕基石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十五五”期间,县域需将公共服务均衡化作为民生工程重中之重,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织密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推动教育医疗资源下沉
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实施农村教育医疗双提升计划。硬件方面,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备智慧教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层面,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医联体共建等机制,引入优质师资和医疗团队。同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兜底”。
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
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基本医保+商业补充保险”双保障模式,筑牢因病返贫防线。针对特殊群体,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梯度式救助体系,推广“物质+服务”救助新方式。创新养老服务供给,建设村级互助养老中心,开发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激活乡村文化治理动能
以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创新,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整合社保、医保、民政等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乡村数字图书馆、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用精神文化滋养乡村振兴之魂。
结语
县域农业现代化,是关乎国家根基稳固的生存命题,而非可有可无的选择。“十五五”的征程已然开启,唯有将规划蓝图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施工图,方能在新时代城乡竞合中抢占先机。
县域需以新质生产力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勾勒出现代乡村产业的壮阔画卷:以机械化、智能化重塑生产方式,以绿色化、精准化守护耕地命脉,以全产业链增值拓宽价值边界。农业转型、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三重目标环环相扣,需以系统思维破题,以改革创新落子。
蓝图绘就,重在执行。县域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统筹资源、创新机制、严督实评,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地生根。唯有如此,方能夯实“三农”压舱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根基,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