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相关动态

“十五五” 规划纲要的总体思路-建议(2026-2030)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9-28  点击:120
“十五五”阶段(2026—2030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攻坚阶段,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更是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

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十五五”阶段(2026—2030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攻坚阶段,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更是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后续中央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前言

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十五五”阶段(2026—2030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攻坚阶段,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更是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对于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后续中央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时代背景与发展基础分析

(一)当前时代特点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国际格局深度演变,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但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基础更为牢固,同时也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如科技创新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升级要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等。


(二)“十四五”取得的成就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果,多个关键科技领域实现突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为“十五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四、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机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确保中央决策落地见效,为“十五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

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推进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举措,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前瞻布局和整体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补齐短板、强化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五、发展目标

(一)经济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新突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凸显,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农业基础更加牢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二)创新驱动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三)社会民生

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分配结构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四)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能源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巩固,人居环境优化。


(五)安全保障

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金融等领域风险防控机制更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提高,发展安全基础更加牢固。


六、主要任务与重点领域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


1.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推动产学研融合。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2.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提升质量品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3.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发展文化、健康、养老、体育等产业,推动数字化新业态。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循环

1.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基础作用,培育新型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科技、环保、民生等领域投入。


2.畅通国内循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区域协同,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城乡融合,促进要素流动。


3.促进双循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外贸结构,培育新业态,扩大进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支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

1.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2.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推进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


3.健全城乡融合机制:破除制度障碍,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转型

1.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推进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提升环境质量。


3.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能源革命,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绿色改造。


(五)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和诚信建设。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文化数字化。


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型业态,加强市场主体建设,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各阶段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2.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健全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全民健康。


3.强化就业优先: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就业服务与培训,完善就业政策,保障劳动者权益。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多层次保障,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工作。


5.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权益:维护合法权益,推动相关事业发展。


6.创新基层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平安中国

1.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建设: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2.强化经济安全: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障金融、能源资源、粮食安全。


3.提升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4.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促进民族团结。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领导,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


(二)健全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实施合力。


(三)强化政策协同

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同,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完善政策执行。


(四)推进法治保障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五)动员社会参与

加强规划宣传,凝聚社会共识,鼓励各方参与规划实施。



上一篇:“十五五”时期 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与重点举措
下一篇:“十五五” 规划的战略构想与细化实施建议(2026-2030 年)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