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为应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构建这套涵盖多维度的系统性策略体系。
从政策机制突破到规划方法论革命,从产业与生产力硬仗到企业实战任务,再到风险防控底线,全方位、多层次布局,旨在破除发展瓶颈、激发创新活力、筑牢安全屏障,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支撑和行动指引。
一、政策机制突破(8 项)
政策包 + 工程包双轨协同
全面梳理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规模细化优惠细则,确保精准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明确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融资支持等方面的权益。同时,建立重大项目动态管理库,对项目从立项、建设到投产进行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政策与项目紧密结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生政策实效性硬约束
设立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就业数量,更重视就业稳定性、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建立收入分配动态监测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待遇。对于托育和养老服务,制定严格的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管办法,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确保民生政策真正落地,惠及民众。
考核机制质变
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在经济领域,考核单位 GDP 的创新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等指标;在社会领域,关注教育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满意度等。延长考核周期,将中长期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重点,避免短期行为。建立完善的容错机制,明确创新失败的免责范围和条件,鼓励干部积极探索创新。
地方政府精准定位
浙江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山西以能源转型为核心,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混合所有制深化
鼓励国有资本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向非全资企业渗透,优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明确国有股东与其他股东的权利义务。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政策工具数字化监测
搭建政策工具数字化监测平台,整合各部门数据资源,实现政策执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反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精准评估,及时发现偏差并调整优化。设定全流程误差率控制目标,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确保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央企 / 国企绑定地方贡献
制定央企、国企地方贡献考核指标体系,将 GDP 增长贡献、就业岗位创造数量和质量、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与企业负责人绩效挂钩。建立央企、国企与地方政府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央企、国企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民生支出刚性化
建立民生支出预算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托育、养老等普惠性服务供给资金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管,建立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机制,防止资金挪用、截留。定期对民生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民生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
二、规划方法论革命(7 项)
情景规划替代线性预测
组织多领域专家团队,针对战争、能源危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极端情境,制定详细的应对预案。对不同情境下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趋势进行模拟分析,为规划提供多角度参考。定期更新情景假设和分析结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规划周期前移 6-9 个月
提前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组建专业的规划前期研究小组,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充分考虑政策制定、项目论证、审批等环节所需时间,预留足够的压力测试窗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对规划草案进行多轮论证和优化。
六方共编机制
建立部委、地方政府、央企、头部民企、智库和算法团队共同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部委负责把握国家战略方向和宏观政策;地方政府提供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和需求;央企和头部民企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提出建议;智库发挥专业研究优势,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算法团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 。
国家级数字沙盘推演
搭建国家级数字沙盘平台,整合政策、经济、社会、能源等多领域数据,建立综合分析模型。通过模拟不同政策和发展路径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推演和评估。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等参与沙盘推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优化规划方案。
社会化意见高频征集
建设国家级规划意见征集平台,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访谈、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根据规划编制进度,分阶段开展多轮意见征集活动,确保民众充分参与。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将合理建议充分纳入规划内容。
动态适应百年变局加速期
在规划中设置弹性目标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国际形势、科技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规划目标和任务。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保持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层架构规划
制定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各年度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同时,锚定 2035 远景目标,从战略层面指导五年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有机整体,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三、产业与生产力硬仗(20 项)
新质生产力核心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
未来产业卡位战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AI、量子、氢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立未来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冲高失败率风险。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未来产业竞争与合作,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国企三级火箭布局
传统产业方面,推动能源、基建等国企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稳定的现金流;战新产业领域,加大对新能源、高端装备等国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产业方向,鼓励国企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瞻性技术研究,抢占专利高地 。
产业梯度严防断层
建立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加大对概念验证、工程化、场景测试等环节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产业生态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破解 “死亡谷效应”。
产业链自主可控
制定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计划,明确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短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链生态主导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建立重要物资储备和应急保障机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央企出海死命令
制定央企出海战略规划,明确国际标准制定目标和任务。加强央企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运营和管理能力。支持央企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建立央企出海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政治、经济、法律等风险的评估和应对。
场景合作破局
在医疗领域,开放医疗机构临床数据,支持企业开展医疗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教育领域,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在线教育、智慧校园等场景应用;能源领域,鼓励能源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智能电网、新能源储能等示范项目建设。
浙江共同富裕试点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 。
人口结构危机应对
实施积极的生育政策,完善生育支持体系,包括生育补贴、税收优惠、托育服务等。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推进老年产业发展,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挖掘老年消费市场潜力。
科技突围战
制定半导体、光刻机等 “卡脖子” 技术清单,设立国家专项研发基金,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
能源安全底线
制定霍尔木兹海峡封闭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预案,加强国内能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清洁能源占比,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拓展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碳目标倒逼转型
对高耗能产业实施强制性绿色改造,制定严格的能耗和碳排放标准,加强监管执法。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挥市场在碳减排中的作用。
数据要素市场化
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制定数据交易规则和标准,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
区域产业防同质化
建立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的沟通和协调。制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限制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重复建设。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国企风险对冲三招
鼓励国企在关键技术领域采取多技术路线研发策略,降低技术风险;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补贴支持,并将补贴与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目标挂钩;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取特定场景的运营权,形成场景垄断优势,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
军民融合深化
建立军工技术民用化项目库,定期发布项目信息,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入驻。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军民融合项目发展。
数字实体经济融合
在 5G 矿山领域,推动矿山企业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建设 5G 网络,实现矿山设备远程监控、无人开采等应用;自动驾驶港口方面,支持港口企业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智能装卸设备等应用示范,提高港口运营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粮食安全新防线
加大盐碱地改造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盐碱地改造规划,提高盐碱地利用率。加强跨国农业供应链建设,与粮食生产大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海外粮食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设施,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供应链韧性加固
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建立区域性供应链备份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产业合作和贸易往来。鼓励企业在供应链关键环节布局备份产能和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供应链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未来产业五阶段攻坚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论文,提升我国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加强专利申请和保护,提高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概念验证和工程样机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产业生态链,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
四、企业实战任务(10 项)
头部企业绑定地方指标
省属国企制定详细的地方贡献计划,明确在属地 GDP 贡献、产业带动、就业创造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建立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汇报企业发展情况和地方贡献成果。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前瞻性覆盖
在制定 “十五五” 规划的同时,启动 “十六五” 产业孵化研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设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或团队,跟踪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未来产业三策略择一
技术领先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团队,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赛道;平台运营型企业搭建产业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构建产业生态,实现互利共赢;场景垄断型企业加强与政府合作,获取特定场景运营权,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巩固场景垄断优势 。
承接国家实验室转化
建立与国家实验室的对接机制,及时获取科研成果信息。设立专门的成果转化部门或团队,负责成果转化的技术评估、市场调研和产业化实施。加大对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专利标准绞杀战
制定专利战略,明确专利申请目标和重点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建立专利管理和运营体系,提高专利质量和运用效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在未来产业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人才红利转向创新红利
加大研发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 8%。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混改深化
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注重技术互补和产业协同,选择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混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动态赛道评估机制
建立季度技术扫描团队,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技术替代风险。制定赛道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所处赛道的市场前景、竞争态势、技术趋势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布局。
创新考核一票否决
建立创新考核指标体系,将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明确管理层晋升与研发成果的挂钩关系,对创新表现优秀的管理层给予奖励,对创新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营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
民企链主培育
制定民企链主培育计划,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民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民企整合产业链资源,发挥链主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
五、风险防控底线(5 项)
金融委 + 科技委双线监管
金融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监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科技委强化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防范创新泡沫。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机制,防止金融风险与科技创新风险相互传导。
地缘政治红线
针对能源通道受阻、芯片断供、粮食禁运等潜在风险,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报告和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外交手段和多边机制,维护我国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建立战略资源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数据主权保卫战
制定跨境数据流分类管制清单,明确不同类型数据的跨境流动规则和审批程序。加强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打击数据泄露和滥用等违法行为。
重大基础设施韧性
对电网、通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识别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制定基础设施加固和改造计划,提高其抗极端攻击能力。建立应急保障机制,配备应急电源、备用通信设备等,确保在突发事件下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人口塌方预警
建立生育率监测预警系统,对生育率低于 1.0 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制定产业疏散和调整计划,引导相关产业向人口结构合理地区转移。加大对人口较少地区的政策支持,鼓励生育,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