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相关动态

“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7-24  点击:26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发展不仅关乎产业自身的升级迭代,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探究这一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十五五”时期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创新发展不仅关乎产业自身的升级迭代,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探究这一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01 “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新机遇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十五五”规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例如,加大财政资金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地方政府也纷纷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像深圳出台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土地供应、人才保障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技术创新加速突破:近年来,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为各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量子科技方面,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以及九章量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未来信息通信和计算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变革的可能;新能源领域,光伏、风电技术不断迭代,成本持续下降,储能技术取得关键进展,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间歇性问题,推动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效、更稳定方向发展。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绿色、智能、健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在绿色消费方面,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容,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40%;在智能消费领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健康消费领域,人们对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服务等需求日益增长,促使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研发出更多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同时,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企业对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十五五”规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

(二)新挑战

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球各国纷纷加大投入,抢占发展制高点。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其在高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领域的领先地位;欧盟出台绿色新政,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等产业,致力于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全球标杆;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积极布局,在半导体、显示技术等领域不断发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在技术、品牌、市场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部分关键环节仍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尽管我国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短板。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国在高端光刻机、芯片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高端芯片大量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高性能发动机的关键材料、设计和制造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影响了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不仅限制了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也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构成威胁。


产业生态尚不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撑,但目前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还不够健全。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不足,存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导致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提升。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电池原材料供应企业与电池制造企业、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时,容易出现供应短缺或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影响整个产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技术研发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短板。如科技金融服务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大多具有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支持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02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力度,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增加基础研究经费。例如,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机制,促进基础研究成果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例如,华为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在5G通信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5G产业的领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技术创新工程。例如,在半导体领域,集中力量攻克高端光刻机、芯片制造工艺、关键半导体材料等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强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电池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建立“揭榜挂帅”等科研项目组织机制,面向全球吸引优秀科研团队和人才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取得重大突破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比亚迪公司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技术,在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培养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和转移转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了一批高校科研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孵化出众多高科技企业。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激发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二)优化产业生态布局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机制。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形式,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中,芯片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设备材料企业之间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整车企业与电池供应商通过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电池生产基地等方式,保障电池供应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鼓励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格局。


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在技术研发服务方面,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促进知识产权的合理流动和有效运用;在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保险产品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例如,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鼓励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改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此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打造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杭州、合肥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在新能源领域,培育以江苏、广东为重点的光伏产业集群,以内蒙古、新疆为中心的风电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例如,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等措施,打造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等,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例如,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汽车,整合全球研发资源,提升了自身在汽车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的水平;华为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研发,推动5G通信技术的全球领先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标准制定,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我国在5G通信、高铁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使我国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科技组织合作等方式,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例如,我国与欧盟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研发、人才交流等活动。例如,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技术创新。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推动国内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国内区域之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例如,通过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之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产业转移、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北京利用其丰富的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将成果向天津、河北等地转移转化,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在金融、科技研发方面具有优势,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制造方面实力突出,广州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基础雄厚,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产业合作,引导东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03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加强政策协同联动:建立健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在目标导向、实施路径等方面保持一致。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引,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建设。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政策体系。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国家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购车补贴政策等,地方政府则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强化政策精准扶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细分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更加精准的扶持政策。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给予企业更多的研发补贴和税收减免,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度过发展初期的难关;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重点加强产业引导和市场培育,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方式,为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对于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产业,集中资源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方式,突破技术瓶颈。例如,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针对芯片制造企业在高端光刻机研发方面面临的技术难题,国家给予专项研发资金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


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密切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及时对政策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例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及时调整了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政策,从最初的大规模补贴转向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补贴方式,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高校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方式,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落户政策、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例如,深圳市出台人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高额的人才补贴和购房补贴,并为其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等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例如,一些科技型企业为核心技术人才提供股权期权激励,使人才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注重人才的实际贡献和创新能力。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例如,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杰出人才奖,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同时,鼓励人才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合理流动,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健全金融支持机制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等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开发科技保险产品,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风险保障。同时,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将银行信贷资金与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例如,一些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对处于初创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投贷联动服务,既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又降低了投资风险。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改革,优化上市条件和审核流程,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例如,一些新能源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筹集资金用于新能源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此外,鼓励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整合和升级。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在加大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防范金融机构因过度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同时,加强对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例如,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企业的信用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准确的企业信用信息,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信贷决策。


(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成本。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建立快速维权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例如,在深圳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专门审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提高案件审理效率和质量,有效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同时,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培训、技术支持、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例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众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高地。同时,推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放创新资源,建设开放式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等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例如,海尔集团打造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资源和产业链资源,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创新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展等活动,宣传创新典型案例和创新人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例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创新创业赛事之一,吸引了大量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参与,推动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鼓励企业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将创新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中,形成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


04  结语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优化产业生态布局,深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金融支持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通过优化产业生态布局,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同时,各项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信在“十五五”规划的指引下,随着各项创新发展路径的逐步落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篇:关于“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十五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