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我国三大经济战略规划之一的长江经济带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昨日,有消息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有望于年底前下发。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仍正在抓紧编制“规划纲要”。但据经济参考报最新了解,目前“规划纲要”已完成初步框架,其下发时间很可能早于“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也透露,“规划纲要”近期将下发。
此外,澎湃新闻网也报道表示,这与一名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学者的说法不谋而合。
这名学者近日对澎湃新闻表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已于今年6月大致编制完成,规划仍以上海为龙头,涉及项目的内容较多,正在进行小范围修改完善,最快将于今年10月对外公开。其中,长江上游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已完成,范围囊括西部的所有城市。
不过,上述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脊梁”
经济参考报还表示,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地位,胡鞍钢表示,目前我国推进的“京津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将打破过去彼此分割的“四大板块”格局,打通区域分割版图,实现区域一体化,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将贯通东西、南北。
的确,长江经济带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占比均超过全国的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也表示,长江黄金水道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流域各省区之间发展差异大、经济互补性强。“通过进一步加强黄金水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增强上下游之间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协调、规划对接和执法合作,能够促进流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东中西三大区域板块的协调发展。”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梧也说,新时期要充分发挥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重要轴带对统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一级轴带的核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二级开发轴带和复合开发轴带。”宋晓梧表示,如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形成汉江经济带、湘江经济带、赣江经济带等二级开发轴带,合力形成我国东中西开发的主轴带。
同时,报道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个“主轴带”,将成为唤醒处于疲软状态的中国经济的催化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表示,长江经济带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质增效并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自东向西串联的城市群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点,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长江经 济带的进一步崛起。”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也认为,中国经济正“向内”进行区域增长新动力的培育,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中国经济脊梁”。他说,在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沿着黄金水道、欧亚大陆桥向内发力,加快中西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发展成熟的长 三角城市群、中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西部成渝城市群,做大上海、重庆、武汉三大航运中心,并促进两头开发、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
“黄金水道将与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沿海经济区形成‘T’型联动,长江经济带犹如搭在沿海经济带这张弓上的箭,‘会挽雕弓如满月’,经济前景可见一斑。”巴曙松说。
城市投资蓄势待发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日前报道,对于长江经济带优先迎来发展契机的城市和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划分主要是分城市圈,长江经济带上有五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滇中和黔中,三大两小。里面最重要的可能是长江中游,成渝上中游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规模比较小。长江中游以昆明和贵阳形成长江经济带上的两个城市圈,即滇中和黔中。三大两小是长江经济带的命中。然而这些城市会率先迎来发展契机。
同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邹士年也表示,因为规划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因此,区域内长江沿岸的大中城市应该是优先迎来发展契机,首先应该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产业最先迎来契机;其次,就是一些东部地区需要进行转移到产业;再次就是中部地区具有集群效应的一些产业,比如汽车产业。当然,随着东中西部的融合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也将在区域经济与人才合作中迎来发展机遇。政府主导推动下的投资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土壤治理、河道治理等方面。
对此,经济参考报此次报道也表示,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其涉及的城市投资也正在蓄势待发。有机构指出,长江经济带涉及6亿人口,经济体量占全国GDP的45%,其未来投资将达数万亿元。仅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据测算,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高速铁路、城轨通车里程将分别达到9000公里、3900公里,其中,新增线路将带来动车组需求480列、城轨车辆需求2500列。此外,既有线路客流量的增加也会进一步拉动铁路设备需求。
而预测所言并不虚高。仅涉长江经济带区域的湖北一省,日前就签出万亿元大单。近日,湖北省召开中央企业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座谈会,会上湖北省与中央企业共签订项目合作协议96个,投资总额8035亿元,其中,现场签订项目合约33个,投资额6491亿元。同时,湖北省政府与9家中央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投资额2730亿。这意味着,湖北区域预定项目合作协议和战略合作协议投资总额达10765亿元。
上海如何起到“龙头”作用?
此外,正如上文所提到,此次规划仍以上海为龙头,那么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上海又将如何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呢?
对此,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蒋媛媛以及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文此前在东方早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表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定位,几乎在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计划中,都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既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支持,也为长三角地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甚至在可预见的今后十年时间里,直接影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经济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培育和完善。
长三角经济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互动,将具体体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协调建设、交通走廊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对长三角发展产生三大重要影响:
第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应该发挥“龙头”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上海和长三角的总体要求,可以归纳为两句话:率先发展,带动整体。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上海考察时,反复强调的也是上海要主动,上海要带头,上海要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参与包括长江经济带建设在内的“两带一路”国家战略。2013年3月李克强在江苏和上海调研期间再三提出,上海和长三角应该发挥区位独特优势,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列,继续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所谓“龙头”作用,也就是带头前行,率先发展,作出示范,进而引领和带动整个龙身都舞动起来。这是对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明确交代了任务。
第二,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我们认为,深化改革、全方位开放、实现绿色崛起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成功的重要路径,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破的领域。
在深化改革方面。一是调结构、促平衡和刺激增长。一方面,坚持创新驱动,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同时协调长江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长三角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带动中上游地区发展,从而缩小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另一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加强城市分工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拉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二是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优化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为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产业互动、基础设施连接、要素流动和市场开放、统一提供制度保障。在继续推进长三角地区要素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同时,攻坚长三角地区制度一体化,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与地方保护主义,取消更多的行政审批和干预,提高各种要素的配置效率,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激发内生发展活力,不断攫取改革红利,并把这些宝贵经验复制推广到整个长江流域。
在全方位开放方面。深化对外开放,是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上海对外开放的辐射效应、枢纽功能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长江经济带更高水平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江苏、浙江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能力。
绿色崛起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新高度的表现。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有能力和实力反哺环境。既要顾全长江生态安全的大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又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控制污染排放总量,探索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三,通道建设先行。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让区域联系更趋紧密,方便人才、要素自由流动,城市群间的连接与发展和市场统一,有利于挖掘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潜力,提高市场效率,使长江这一大动脉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广阔腹地发展。对于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而言,则是要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整合长三角地区沿江、沿海港口资源,进一步打造完善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这是发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对中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所必需的硬件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