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转型升级成为必然。
经济新常态下,省委、省政府要求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火车头,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时代激荡人心,使命催人奋进。过去5年,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埋头苦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8%——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之于一座城市,是底色也是未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昆明从未停止对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探索。
如何转型升级,才能夯实昆明跨越发展的产业支撑?面对这一问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滇中新区党工委书记程连元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是决定城市发展、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如果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谋划发展得当,城市发展就能勇立潮头。反之,城市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全市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也随即敲定: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188”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协调融合、绿色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金融、旅游、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服务业被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思路决定出路。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43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12年的5.3∶45.8∶48.9调整为2016年的4.7∶38.6∶56.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