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行业新闻

聚焦大健康产业 加速贵州民族医药发展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06-28  点击:2718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 以民族医药为核心,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 正着力打造“大健康” 新医药产业。随着互联网发展, 大数据产业兴起, 大健康医药产业将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使医疗服务与大数据产业结合, 医药流通与信息产业结合, 药食同源、 健康养生与休闲旅

        贵州简称“黔” , 地处中国西南一隅, 与四川、 重庆、 云南、 广西、 湖南等省区市交界, 境内山峦叠嶂、 沟谷纵横, 不利于现代工业与立体农业的发展, 加之过去交通不便, 区位劣势明显, 所处地域既不沿江, 也不靠海, 更不靠边( 边疆) ,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高原山地省份, 经济与社会发展都较为落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正视历史与现实, 面对有着“穷山恶水” 之称的自然环境, 贵州省委省政府不断调整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步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国家也给予大力的政策倾斜与经济帮扶, 使贵州的面貌焕然一新, 尤其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 形成了航空、 铁路、 道路、 水运立体式的交通网, 近年来高铁发展、“乡乡通工程” 等的实施, 缩短了省内区域间以及贵州与全国的距离, 使这一困扰贵州经济发展的交通问题, 得到极大的改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460 万, 占全省总人口的 38%, 拥有民族成分 54 个, 世居少数民族17 个, 包括有苗、 布依、 水、 仡佬、 土家、 侗、 彝等民族。其中以苗族人口为最多, 达490 多万, 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49%以上; 布依族人口 247 万多, 约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 水族人口34 万多, 约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 仡佬族人口 55 万多, 约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 侗族人口 140 多万, 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 55%。以上几个民族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大, 同时贵州少数民族个数在全国仅次于云南省。
        由于地处偏僻, 古代被称为“蛮荒之地” , 诸葛亮《出师表》 所称的 “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 可见当时在贵州境内荒无人烟的情况。至清朝乾隆元年前, 现在的黔东南部分地区还未入“官籍” , 视为生界, 也就是还未统一到中国的版图中来, 有 “蛮不入境, 汉不入峒” 之禁令, 仅仅作为流放之地。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贵州的各民族都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而民族医药正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
        民族医药是指一个民族在其生存、 繁衍的环境中, 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所产生和形成的医药理论知识、 医疗技能技术及物质世代积累的总和。在我国, 民族医药与中医药一道, 并称为“祖国传统医药”。民族医药具有文化、 实用、 经济价值等特点, 已成为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之一。贵州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 由于立方简明, 病症针对性强,多一方一药, 一药一方,且喜用鲜药, 药效有保证, 以“简、 便、 效、 廉、 奇” 著称。民族医药中许多特殊的发现、特殊的经验、 特殊的视觉、 特殊的思维和方法, 非常值得借鉴和深入研究, 也因此成为人们追求健康、 养生、 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热点。
 
        一、贵州省民族医药发展状况
        在贵州, 少数民族大多存在有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的先天不足, 民族医药的传承依靠口口相授, 在传承过程中又有 “传男不传女, 传内不传外” 的保守思想, 其发展的艰难更是可想而知。
        贵州省在推动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早在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 国家大力推行中草药资源战备调查, 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就在其中开展了大量民族医药调研, 收集、 整理了不少各民族医药经验方、 药物, 出版了 《贵州民间药物》( 第一、 二集, 1959 年) 、《贵州草药》( 1972 年 ) 、《贵州中草药名录》 ( 1984 年) 等专著, 原贵州省中药研究所通过调查研究, 出版了《贵州中药资源》 ( 1984年) 。从1984 年起,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         在贵州省委、 省政府领导和关怀下, 由贵阳中医学院( 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原贵州省中药研究所于 2001 年合并至贵阳中医学院) 、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等为主的研究单位对贵州省多个少数民族医药开展了调查研究, 贵阳中医学院先后完成了苗族( 1984 ~ 1992, 2004 ~ 2006) , 水族( 1991 ~ 1997) , 布依族( 1991 ~ 1994, 1997 ~ 2000) , 仡佬族( 1998 ~ 2001) , 土家族( 2001 ~ 2005) , 毛南族( 2002 ~ 2005) 等民族的医药调查,出版了相关民族的医药专著, 发表了大量论文, 并获得了各级各类的成果奖励; 以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为主的研究单位完成了侗族( 1988 ~ 2011) 医药调研, 出版了专著,并获得各级各类的成果奖励。
        贵州民族医药的发展中以苗医药为代表。通过30 多年的调查研究, 苗族医药无论是在基础理论, 还是在相关的诊疗方法、 技术, 以及药物使用上, 与省内其他少数民族相比,都显得更为全面和完善, 这同苗族在贵州的分布广泛、   人口众多也是息息相关的。苗族医药历史悠久, 汉文记载的苗族古歌中就有 “药王药王, 身明晶亮, 穿山越谷, 行走如常, 披星戴月, 身在四方”。西汉刘向的《说苑辨物》 中称: 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 苗父之为医者也, 行医于乡里 。《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 100 多种与苗药同名同义” ( 《湘西苗药汇编》 )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第一册有15 种、 第二册有27种苗族药物记载, 其中的菖蒲条引宋代苏颂的话: 黔蜀蛮人常将随行, 以治卒患心痛。其生蛮谷中尤佳。入家移植者也堪用, 但干后辛香不及蛮人持来者, 此皆医方所用菖蒲也。清代吴其睿 《植物名实图考》 也记载了不少苗药, 如“白及根, 苗妇取以浣衣, ……白及为补肺要药”。
        通过调研, 苗族医药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苗医认为气、 血、 水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生病, 外为水毒、 气毒、 火毒所犯, 内有情感、 信念所动, 亦因劳累损伤所致。辨证分类上有两纲( 冷病、 热病) , 五经( 冷、 热、 半边、 快、 慢) ;病分三十六症、 七十二疾, 合称一百单八症。
        苗医诊疗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如望诊, 中医只看头发,苗医还认为眉毛不乱而光泽正常, 病不重; 眉毛散乱, 皱眉时眉不举, 汗毛直立则说明病重。指纹诊: 中、 苗医都用在小儿疾病上, 苗医看大拇指颜色, 黑为失水, 红为受惊, 绿色为损伤。指甲诊: 多用妇科, 按住妇女的中、 小指甲, 放开后淡红色者为口干舌燥, 黄色者为月经紊乱。苗医诊断以望、脉二诊为主, 望可知其表, 脉可知其里, 表里结合。
        苗医治法以 “冷病热治 ”、“热病冷治” 为两大治法。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 其中外治法特别丰富, 包括有有放血疗法、 刮治法、 爆灯火疗法、 气角疗法、 滚蛋疗法、 发泡疗法、 佩戴药疗法、 熏蒸疗法、 抹酒火疗法、 烧药火疗法、 针挑疗法、 外洗法、 外敷法、 拍击疗法、 体育疗法、 热烫疗法、 精神疗法, 等等。
        对贵州省各主要少数民族的医药调研, 充实了祖国传统医药宝库, 填补了数千年民族医药文化文字记载的空白,推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通过调查、 挖掘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整理、 研究, 形成理、 法、 方、 药一整套完整的民族医学, 对传承和发扬民族医药起到积极的作用, 也为民族医药今后的提升和创新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 民族医药发展需要依靠国家政策
        民族医药起步晚, 起点低, 需要依靠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大力帮扶。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 民族医药还是包含在民间医药、 民间草药中, 民族医药的真正出现, 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 : “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民族医药工作的几点意见》 的通知中指出: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 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 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文化事业的发展,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97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中指出 : “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 要努力发掘、 整理、 总结、 提高, 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2002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指出 : “要认真发掘、 整理和推广民族医药技术”。
        2012 针对贵州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发 2 号文件专门指出, 贵州应加强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 发展中药产业现代化。为此, 包括贵州大学农学院的中草药栽培与 鉴定专业、 贵阳医学院神奇民族医药学院药学专业、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的中药学苗药方向、贵州民族大学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等以及省内各地州的职业院校开办的相关专业, 围绕贵州省民族医药产业, 构建以民族医药为核心的学科和师资, 培养各层次民族医药人才。在这方面贵阳中医学院尤显突出, 2006 年, 申报获批了中药学苗药方向, 并于当年招生, 该校还组织专家编撰出版了《苗语 》、《苗医基础》、《苗医药发展史》、《苗族文化》、《苗药资源学》、《苗药学》 六本一套的本科教材, 中药学硕士点还招收苗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 与其他高校、 研究院联合招收苗药研究的博士研究生, 创立了贵州民族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 现在贵州不少的制药企业都有该校培养的学生担任要职, 为贵州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贡献着力量。
 
        三、产业发展得益于丰富的药物资源
        贵州不仅有着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民族医药文化资源,而且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具有山川秀丽, 地形多样复杂, 雨量充沛, 气候温暖湿润,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春秋天气多变等特点, 适宜于喜湿喜凉植物种类的产生和繁  衍,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通过调查, 贵州省现有中草药资源4802 种, 其中药用植物4419 种, 药用动物301 种, 药用矿物82 种。药用资源种类全国排名第二位, 享有“云贵川广“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的盛誉。
        药材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作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首个中药材 GAP 规范化种植省份,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 将农业结构调整中还林、 还草、 还药作为重要举措来抓, 截至目前, 全省药材种植突破 400 万亩, 全国排名第 3 位, 上万亩基地 33 个, 产值达 162 亿元, 产量达103 万吨。
        依靠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与药物资源这两大优势, 民族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是“十一五” 期间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 期间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 五张名片之一。形成从业人员数百万, 从资源开发利用, 药材种植( 养殖) 、 加工, 到药品、 保健品生产与销售完整的产业链。2014 年, 总产值达到180 亿元。虽然产业的体量还不够大, 但增速惊人,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零起步, 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成为发展势头迅猛的朝阳产业。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 以民族医药为核心,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 正着力打造“大健康” 新医药产业。随着互联网发展, 大数据产业兴起, 大健康医药产业将呈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使医疗服务与大数据产业结合, 医药流通与信息产业结合, 药食同源、 健康养生与休闲旅游、 生态种植业相结合等等。把大健康医药产业建设成为贵州省新的支柱产业, 实现从医药资源大省向医药产业大省的转变。
 
        四、产业发展建议
        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生态与发展” 并举的重要举措。但要达成这一目标, 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 结合我省民族医药的发展状况, 给出如下的意见和建议。
        4.1必须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研究工作。大健康医药产业, 就我省的实际情况而言, 需要依靠民族医药为先导, 否则, 作为内陆不发达省份, 我们不仅在人力、 财力、 物力方面, 而且包括生物科技现代应用技术及设备等方面, 都技不如人, 何来拚的资本。而数千年历史的民族医药, 正是人无我有, 原始创新的动力, 也是备受世人瞩目的关键。苗族医药是我省民族医药的代表, 但也兼收并蓄了其他民族医药的优秀成果, 在 2002 年获批部颁标准的 154 个苗药中, 也有布依、 水、 仡佬、 彝等民族的经验方集成[6]。现在民族医药产业所取得的成就, 也得益于我省民族医药基础研究工作抓得早, 一批民族医药专著等成果的问世, 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健康产业应着眼于我省特色的民族医药, 将古老的民族医药与人类现代生活追求健康、 休闲、 保健等理念的养生文化相结合, 辅以现代生物科技, 创立独特的民族医药养生文化, 使产业有名更有实, 深深植根于贵州民族医药文化的沃野中。
        4.2 加强民族医药标准化研究势在必行。民族医药作为经验医学, 来源于实践, “医” 与“药” 是共生关系。我们过去的研究中, 重视药物研究与研发, 当然也催生了民族药产业。但产业发展至今, 民族医药理论滞后严重阻碍了产业发展。同时, 各民族由于居住分散, 语言种类多样, 对其医药理论的收集、 整理形成了一定的难度。以苗族为例,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为三大方言, 有湘西方言( 东部方言) : 通行湘西、 贵州松桃、 湖北恩施、 重庆秀山等地; 黔东方言( 中部方言) : 通行黔东南、 广西融水、 黔西南、安顺等地; 川黔滇方言( 西部方言) : 通行贵州中部、 西部、南部、 北部及川南、 桂北及云南全省。另外还有 7 个次方言, 22 种土语。仅一种药物, 在不同苗族地区其名称就不相同。但标准化研究是大势所趋, 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 贵阳中医学院作为重要的民族医药研究基地, 也是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这样从事民族医药研究与交流的社会团体挂靠单位, 有着较好的人才储备与研究基础, 只要政策助力, 如经费、 项目扶持等, 必能为民族医药标准化、 为大健康医药产业贡献力量。
        4.3 学科支撑有助于产业发展。民族医药作为学科发展正逐步得到国家认可, 国家层面对民族医药无论是科研, 还是教学, 甚至是产学研方面都有大力的扶持。但民族医药由于起步晚、 起点低, 作为学科建设现多停留在口头上、 纸面上, 并未真正行动起来, 甚至还有贬低化, 认为人人都能搞。而民族医药作为大健康医药产业的源动力, 应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 先在省里确定其学科地位, 围绕学科发展方向, 组织、 形成一批团队, 吸纳肯于脚踏实地从事民族医药研究基础工作的人才, 以多学科共建民族医药学科, 从而全方位为大健康产业服务。进而在国家层面强力推介我省民族医药学科, 这其中, 努力争取苗族医师获得全国执业民族医师资格考试就是其中重要一环。现已有藏、 蒙、 维、 傣、壮、 朝鲜、 哈萨克等民族医列入全国执业民族医师资格考试, 这一举措, 无论是对学科还是产业的人才培养都极为有利, 也能真正巩固民族医药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政府、 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通力合作, 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不断地鼓与呼。在这方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发展壮医药上有着极好的经验, 我省应加强学习和交流。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今后着力打造的新支柱产业, 而其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应以我省优势和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与药物资源融合的民族医药学科, 将民族医药和现代养生文化相结合, 构建“生态与发展” 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 重基础、 抓应用, 产学研一体, 为贵州后发赶超开启新时代。
 
上一篇:鼎龙新近斥资9.9亿元并购 新材料产业技术向全球最强供应商迈进
下一篇:中山市民众镇引领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珠三角城市群农业休闲旅游基地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