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通用航空制造经过多年发展,产业规模逐步增大,产品创新能力持续增强,集聚能力也不断增强,特色化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特别是大疆民用无人机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70%以上份额,运十二通用飞机成功开拓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对西锐公司等国际优势企业并购提升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水平,但与市场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我国通用航空还没有形成立足自主、创新驱动的全价值链技术体系,符合适航标准的自主产品和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发动机、核心系统性能不足,飞机总体上质量欠佳,综合竞争力低下难以满足通用航空业发展的需要,在役国产通用飞机种类和数量分别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0%和 20%左右,且国产机型总量最大的运5飞机已使用多年,存在机型老旧、性能亟待改善等问题。
研发设计和服务能力不强,处于产业链较低端。我国很多机型研发设计及自主生产能力缺失,尤其不具备先进、成熟、成系列的通用飞机设计生产能力;通用航空服务领域也表现不足,目前我国民航维修企业有400余家,绝大部分服务于运输航空,专门服务通用航空的独立维修企业寥寥无几,主要为制造企业主导,维修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建设缺乏统筹设计。目前,有关部门和地区对大力推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已形成广泛共识,但也带来诸多地方产业园区建设过热和偏重房地产功能的倾向。因此,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组织和引导,防止低端和过热发展。
我国对发展通用航空的政策支持
2010年以来,我国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国内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大力推动通用航空的发展。
2010年4月,国家民航局印发了《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措施》,内容涉及通航的发展规划、资金扶持、硬件建设、人员培养、管理服务、试点推进、政策协调等15条措施;8月,中国民用航空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通用航空民用机场收费标准的通知》明确了通用航空机场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做到价格透明、合理,同时取消不必要的收费环节,降低了通用航空机场收费水平,减轻通用航空企业的负担;10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有效的低空管理体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低空空域资源。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有较大提升,国产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机队中的比例明显提高。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