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进一步落实省委“五新”战略任务,王永康书记在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发出了“西安十问”,提出补齐“十大短板”,令人振聋发聩又发人深省。《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补齐“十大短板”系列政策措施的首个文件,也是近年来西安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出台的最为全面、系统、完备的政策措施。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动西安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升级,有利于促进创新和创业,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全面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是大西安最为重要的资源禀赋,也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灵魂所在。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首先要重新梳理、审视乃至重新判断大西安的文化资源,站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华夏文明之源的历史高度,再次衡量、评估大西安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这一文化灵魂的挖掘、确认、铸造与传播,就需要与当代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相结合,才能率先将大西安文化的优势力量迅猛撬动,快速形成文化产业的排头兵。众所周知,电影被称为“胶片盒子里的大使”,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视觉文化之窗”龙头的电影有着重要的传播意义与产业功能。
西安影视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80年代,以西影厂为旗帜,曾铸就了“西部电影”这一辉煌品牌。就目前来看,全省绝大多数影视制作企业都在西安,西安的影院总数、银幕总数、影视产量、票房总量都居于全国前列,影视产业潜力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空间十分巨大。与此同时,电影策划、制作、包装、运作能力和水平总体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产生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多,“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今无论是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还是“一带一路”战略,都给西安电影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如何重振“西部电影”辉煌,发挥西部电影产业的真正价值,是当前西安文化产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将电影产业作为率先补短板、加快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排头兵,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一是加快西安影视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着力建设西部影视产业园区和西安影视装备产业园区,以电影生产为核心,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以金融创新为保障,将打造西影国际影城、西影电影博物馆、影视双创基地,电影艺术中心、影视衍生开发基地、影视企业集聚办公等产业配套项目,通过电影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推动大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西安影视版权交易和融资平台建设。建设大西安影视作品(版权)交易平台,完善影视作品的在线展示、信息发布、实时交易、鉴定评估、投融资服务、版权保护等体系,与各大影视制作公司、出版集团、网络播放平台、游戏动漫制作公司加强合作沟通,将优质的故事版权与资本市场结合。打通民间影视制作单位、中小影视企业以及其他影视机构之间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简化影视企业信贷业务流程,保持文化企业金融服务的先发优势,着力孵化优秀影视作品,助推中小型影视制作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丝路国际电影节这一充满活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持之以恒办好活动,不断提升电影节的综合水平和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陕西故事、讲好西安故事,促进丝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四是加快影视人才培养和高端影视智库建设。在西北大学筹建西安电影学院,建设西部影视人才培育基地,形成学科研究、版权孵化、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全方位、全域化影视教学、科研与产业研发链条。积极发挥高端影视智库作用,吸引和引进一批影视创作、制作、市场运作、文艺评论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为全面提升西安影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