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围绕“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价值链”分析框架,阐述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价值归旨、现实掣肘与纾解方略。研究认为,闽台体育产业链是在地缘、血缘和文缘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有助于提高闽台体育产业供需链的运行效率、培育闽台体育产业企业链的协同动力、优化闽台体育产业空间链的传统布局、拓展闽台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空间。但供需链的运行效率不高、企业链的协同动力滞缓、空间链的布局不够优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不足是掣肘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一、闽台体育产业链的发展历程
闽台体育产业链发展源远流长,深受地缘、血缘和文缘的影响。从历史发展来看,早期闽台体育交流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活动在两地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体育活动的载体,更承载着闽台两地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俗信仰,成为两地民众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随着时代发展,近现代体育理念和项目逐渐传入闽台地区。这一过程中,两地体育发展节奏虽有差异,但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台湾在体育赛事运营、体育科技研发等领域较早接触国际先进理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福建则凭借自身的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优势,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逐步崛起。改革开放后,福建体育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以泉州晋江为代表的区域,凭借廉价劳动力、丰富原材料及优惠政策,吸引众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孕育出安踏、特步、匹克等知名品牌。此时,闽台体育产业开始在贸易层面展开合作,福建为台湾提供体育用品代工服务,台湾则向福建输出部分体育用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
21 世纪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缓和与交流日益频繁,闽台体育产业链的合作持续升级。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闽台体育产业合作从简单代工向共同研发、品牌共建方向发展。例如,福建部分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与台湾科研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计理念,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在体育服务领域,台湾的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培训、运动康复等相关企业开始进入福建市场,与当地企业合作开展业务。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闽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开创了新的时代契机。各类体育赛事也逐渐成为推动闽台体育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媒介,如海峡两岸电子竞技大赛、“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赛等体育赛事频繁举办,不仅促进了两地体育文化交流,也带动了体育旅游、赛事运营、体育传媒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闽台体育产业链。
1.1、提高闽台体育产业供需链的运行效率
体育产业供需链指的是,体育与相关产业之间因经济联系紧密而形成的供需关系链条,是体育产业链研究的基础。而建设高标准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提升闽台体育产业供需链的运行效率。第一,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资源禀赋理论,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福建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具备规模优势,而台湾则在体育服务、赛事运营、体育科技研发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助力两地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通过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优化。例如,福建可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体育用品制造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而台湾则专注于体育服务和科技研发,双方通过体育产业供需链的整合与对接,逐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第二,扩大产业规模与市场需求。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国内市场整合形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能为闽台体育产业创造庞大的市场需求。福建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台湾的体育服务和赛事运营企业则可依托统一大市场的平台优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拓展业务范围,提高运营效率。此外,闽台两地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将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优化产品与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体育产业供需链向更高层次发展。
1.2、培育闽台体育产业企业链的协同动力
体育产业企业链是指体育产业中不同环节的企业关系结构,是体育产业链的载体和具体形式。《“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也强调培育壮大体育市场主体,鼓励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建立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包括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等,为闽台体育产业企业链的协同创新提供稳定、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其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打破地区之间的市场壁垒和行政分割,减少闽台体育企业在市场准入、产品流通、要素流动等方面的障碍。在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下,闽台两地体育企业在合同签订、纠纷解决等流程方面更趋规范高效,减少了市场纠纷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市场进入和交易成本。其二,加速企业协同创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助于发挥福建奥翔、易宝、越特等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在推动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连断点、通堵点”作用,促使闽台两地体育企业能够依据自身优势进行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分工。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将进一步促进闽台体育企业强化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商业模式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在新型材料和前沿技术研发、体育产品贸易和赛事营销模式创新等方面塑造差异化市场竞争力,推动台湾先进体育科技成果在福建的落地、转化和应用,提升体育产业企业链的创新效能。
二、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掣肘
2.1、闽台体育产业供需链的运行效率不高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制度基础,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稳中有进,为闽台体育产业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建成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得益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闽台体育商品和服务市场逐渐形成和发展,但体育要素市场建设进程仍相对滞缓,突出表现在竞技体育领域。福建作为全国竞技体育大省,其竞技体育市场商业化水平却不高,市场对体育经纪与代理相关行业需求长期不振,高效对接台湾先进的体育经纪运营模式与丰富的赛事资源,导致超大规模市场所蕴含的需求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再者,随着群众体育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闽台体育产业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日益凸显,专业体育人才、先进体育科技、高端体育资本等体育产业高级化要素短缺,且要素在闽台两地的流通机制不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以人才要素为例,尽管台湾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体育产业全流程运作的人才方面经验丰富,所培养的体育营销、赛事管理等复合型人才较多,但因人才要素流通机制不完善,难以支撑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
2.2、闽台体育产业企业链的协同动力滞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更是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中坚力量。2024 年,福建省体育产业总规模7018.55 亿元,增加值2376.1 亿元,同比上一年分别增长6.8% 和7.8%,增加值占全省GDP 比重4.4%,位居全国前列,这一数据背后则是以安踏、特步、361°、匹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福建企业构筑起的庞大体育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能够整合体育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然而,闽台体育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体育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薄弱,难以依托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体育产业链中相对弱势的企业快速成长和创新升级。同时,闽台体育企业合作基础尚不稳固,企业合作多停留在贸易往来和代工生产层面,缺乏深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之台湾政局及两岸地理环境条件制约,导致闽台体育企业合作初期的沟通成本较高,企业间的协同发展缺乏直接有效的对接平台。例如,2023 年福建省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至26 家,位居大陆首位,但仅有厦门(集美)闽台研学旅行基地和福州海峡青年交流营地两个基地承担部分与体育相关的合作交流,以体育活动或产品贸易为主体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媒介较少,难以支撑闽台体育产业企业链高效协同。
2.3、闽台体育产业空间链的布局不够优化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态势强劲,为打破区域间市场壁垒、加速市场一体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背景下,国家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有益于培育体育产业,助力我国区域体育发展机制和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健全完善。而闽台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起步早,城市化水平较高,体育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在赛事运营、体育金融等方面发展较好。从地域分布看,台湾体育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集中在北部,其次是中部和南部地区,从2024 年台湾各县市高尔夫球场面积及数量分布表中亦可窥见(表1)。福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更加明显,福州、厦门、泉州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效应显著,且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便于体育用品贸易和各类赛事活动举办;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地区则相对滞后,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体育消费市场尚未充分开发。闽台现存的区域发展差距,可能致使两地体育产业链在空间上难以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从而进一步加剧体育产业链空间布局失衡。
表1 2024 年台湾地区各县市高尔夫球场面积及数量
2.4、闽台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不足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产业发展总体遵循由低级向高级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从发展态势看,福建体育产业现代化发展符合上述特征。近年来,福建加快了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补齐了体育服务业发展短板,加快了全产业链发展,预计2025 年福建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000 亿元,体育服务业占比30%。但从产业价值链看,闽台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存在明显不足,尽管体育用品制造业已呈现服务化、数字化转型态势,但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利润空间小,产业链发展仍高度依赖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在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生产与下游的运营管理等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全国统一大市场视域下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纾解方略
3.1、提高供需链的匹配效率,锻造闽台体育产业韧性
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体育产业供需链的匹配效率,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加强闽台体育产业韧性锻造的应然之举。从需求层面看,立足供需结构性矛盾,闽台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既要通过创新产品形态、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引进智能装备等多维途径实现柔性化生产,又要紧密追踪全球体育产业发展动态和消费趋势以适时调整战略布局,更要彻底打通体育产业链全链条数据与信息交互屏障,在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供给层面看,面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体育产品与服务消费新升级的现实趋势,闽台两地应坚持通过创新驱动加速体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中低端体育用品与服务升级,并以场景革新为导向为体育产业供需链灌注生命力。例如,安踏集团以用户场景体验升级为引领,在福建晋江开创全球首家数字化智慧运动综合体“982 安踏创动空间”,通过构建多层次、专业化、沉浸式的运动、体验与消费的“一站式”服务场景实现与新消费、新需求的共生发展。
3.2、强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释放闽台体育产业活力
立足企业链维度,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增强闽台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需要提高体育企业链的协同创新水平。首先,依托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推动闽台两地体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如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福建体育企业与台湾体育企业共同投资建设体育科研中心、设立闽台体育产业投资基金以强化两地企业项目合作的资金支持等。其次,闽台两地政府应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作用,依据市场需求和产业链发展状况,适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基金以支持创新项目、简化创新型企业注册和审批程序等,同时持续深化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和资本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以释放积极的创新溢出效应,助力体育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壮大。(作者:曾梓铭、黄艳、凌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