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北茶的代表,日照绿茶凭借其独特品质脱颖而出,推动茶产业成为日照市基础最好的农业特色产业。但作为后发茶区,日照绿茶在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如产业链条脆弱、科技赋能滞后、品牌价值提升受阻、市场生态失衡等。

一、日照绿茶产业发展现状
日照绿茶产业历经半个世纪演变,从无到有,从小变大, 经历了扩种试种(1966—1980年)、缓慢发展(1981—1989 年)、巩固发展(1990—2005 年),以及规模发展(2006 年至今)4 个阶段。2006 年进入规模发展期,日照市将建设“北方绿茶之乡”作为日照市8 张名片之一,并于同年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标志着产业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
1.1 产业规模
日照绿茶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格局,现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绿茶产业基地。截至2024 年,日照市茶园总面积已达2 万hm2左右,年产干毛茶2.1 万t,总产值40 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首位,同时也是我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优质茶产区,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目前,“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到61.22 亿元,入选“好品山东”首批品牌、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1.2 产业矩阵
日照市主要茶树品种有黄山种、鸠坑种、福鼎大白茶等有性系品种和龙井43、中茶108、白毫早、鲁茶1 号等无性系品种,基本形成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白茶、黑茶多茶类共同发展的产品矩阵[3]。生产春茶、夏茶和秋茶,其中春茶为谷雨前鲜叶制成,栗香高扬,品质最佳。
在产品创新方面,日照绿茶形成三大特色系列:一是经过GAP认证的茶产品;二是通过压制工艺创新开发的耐储藏茶砖;三是深加工提取茶多酚制成含片,并开发茶食品等衍生品,进一步拓展了日照绿茶的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1.3 产业主体
当前,全市共有产茶乡镇42 个,茶叶从业人员30 余万人,茶叶加工企业1 071 家,其中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2 家。据日照市统计年鉴记载,全市共登记注册茶叶专业合作社773 家,入社会员8.36 万户。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越来越多茶叶企业开始借助电子商务,开展线上交易。其中,岚山区巨峰镇的电商最为活跃,目前已建成1 个茶叶产业电子商务集聚发展示范基地、10 多家茶叶电子商务品牌旗舰店,以及300多家电子商务网店。产业主体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立体化组织架构:国有控股日照绿茶集团统筹全产业链,茶叶协会制定规范、管理商标,合作社联盟整合资源,北方茶叶研究中心提供科研支撑。
二、日照绿茶产业发展优势
2.1 自然禀赋及健康价值
日照市位于山东东南部,北纬35°04′—36°04′,东临黄海,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该区域年均日照长,降水量适中,且昼夜温差明显,波动幅度维持在8~10 ℃之间;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为茶树成长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4]。茶树越冬期较南方延长1~2个月,叶片增厚,从而显著提升了茶叶的耐冲泡性能。
同时,日照绿茶因特定的地理环境而富含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多种香气成分、有益矿物质等茶叶品质相关成分,具有香气高、栗香浓郁、回味甘醇、耐冲泡等优良品质特征,并且对人体有益。
2.2 交通区位优势
交通是产业要素流动与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驱动力,是产业发展的“动脉网络”。日照市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布局中,处于海陆交汇的关键节点位置,其交通网络对于日照绿茶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从地理区位来看,日照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连接沿海与内陆、国内与国际的重要交通枢纽。通过青盐铁路、日兰高速等交通干线能够实现与青岛、临沂等省内核心城市的快速联动,有利于茶叶产品向京津冀、长三角等消费市场辐射,同时依托青岛港的国际化海运通道,为茶叶出口至日韩及欧洲市场提供了便捷的物流基础。
2.3 政府重视与扶持
日照市政府将发展绿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及科技创新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绿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 年,日照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以日照市茶叶研究所为依托,成立“北方茶叶研究中心”,以促进茶叶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市政府启动了“日照绿茶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旨在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推动区域品牌整合,提升日照绿茶的整体竞争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照绿茶连续多年入选“好品山东”名录。通过央视专题报道、国际茶展等高规格平台的频繁曝光,日照绿茶“江北第一茶”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外消费者竞相追捧的茶叶佳品。这一系列成就不仅体现了日照市政府对绿茶产业的重视,更彰显了日照绿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三、日照绿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后发茶区,日照绿茶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困境。如与“南茶”相比,缺乏价格竞争力,市场上以次充好、价质不符的现象层出不穷,由于法律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日照绿茶”的品牌被大量滥用、冒用,陷入了品牌发展的公地悲剧,这意味着日照绿茶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同时,作为北纬35°高纬度茶区代表,日照绿茶产业的突破将重塑中国“南茶北销”传统格局,为陕南绿茶、崂山绿茶等北方绿茶产业建设提供实践范本。
3.1 产业链条脆弱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日照绿茶鲜明的品质特征,同样也给茶树生长带来了先天制约。温度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气候因素之一[7]。一般来说,15~30 ℃是适宜茶树生长的气温,低于10 ℃茶树就会停止生长,如果连续几天出现-16 ℃以下的低温,那么茶树极有可能受到严重冻害甚至死亡[8]。在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下,在日照茶区,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直接后果是春茶减产,影响茶叶供应,损害茶农和茶企的收益,更不利于品牌长久稳定的发展。与此同时,生产端的组织形态加剧了气候风险传导。茶园管理多以传统小农模式为主,由分散农户经营,茶农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会导致农户对防灾设施投入不足,抵抗自然灾害及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差。
在价值延伸方面,三产融合程度较差。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营销的链条不够紧密,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一方面,本地茶叶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加工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难以充分开发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限制了品牌增值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形态单一,导致风险分散能力薄弱,当冻害造成鲜叶减产时,缺乏文旅收入、深加工产品等“安全网”来缓冲损失。
3.2 科技赋能滞后
当前日照茶产业仍处于“半集约化”发展阶段,以良田改茶园居多,茶粮竞争土地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提升平均生产效能与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日照绿茶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其生产经营主体却呈现出多、杂、小、散、乱的特点。在日照近2 万hm2的茶园中,超过70%分散于茶农之中,且大部分茶园仍沿袭传统的人工种植与采摘方式,机械化普及程度不足。尽管有少数企业尝试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但科技在全产业链中的渗透仍局限于示范点,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同时,茶叶深加工技术(如茶多酚提取、功能性产品开发) 和数字化管理(如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 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较少,现有技术多集中于基础生产环节,且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推广体系,导致中小茶企难以突破技术瓶颈,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
3.3 品牌价值提升受阻
作为北方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日照市茶园总面积2 万hm2,年产值达37 亿元,然而从2024 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上来看,日照绿茶的品牌价值为29.13 亿元,仅为西湖龙井(84.35亿元) 的34.5%,存在明显的“高产低值”现象,产品溢价能力低[10],这一困局主要源于多个方面。首先,营销的创新能力不足,过度依赖传统渠道及区域性宣传,仅在山东地区有知名度,缺乏精准的数字化营销布局,如社交媒体互动、直播电商和大数据用户画像等,导致市场渗透度低,难以有效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其次,产品结构同质化严重,主推品类过于集中于春茶,未能针对细分市场开发差异化产品线,如奶茶、养生茶饮和茶衍生品等,从而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再者,品牌形象薄弱,缺乏文化支撑,日照绿茶拥有“南茶北引”的历史背景及“海岸绿茶”“江北第一茶”“北方第一茶”等称号,但文化IP 的挖掘不深,缺乏系统性的故事输出,品牌文化宣传较少;此外,体验经济的缺位、品牌定位偏差等也是制约日照绿茶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因素。
3.4 市场生态失衡
尽管日照绿茶2006 年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市场侵权行为仍然屡见不鲜。在淘宝平台标称“日照绿茶”的商品中,有众多无法提供有效产地证明,其中很多商品实际发货地在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地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市场;也有部分南方低纬度茶区利用气候与成本优势规模化生产低价绿茶,通过伪造产地标识、掺杂拼配等手段流入市场,出现“反常规廉价”的日照绿茶。长此以往,不仅将冲击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更会造成茶友对日照绿茶品质的误解。(作者:徐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