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前沿创新技术,突破传统经济局限,从二维地面拓展至三维立体空间,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全国各地正积极推进低空经济产业布局,但在管理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法规标准完善、安全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需要系统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应用场景多元化
目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逐步开放低空空域,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挖掘自身优势,推动低空物流配送、旅游观光等新兴业态崛起。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低空经济将向智能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央政策接连出台,低空经济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自2021年“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来,我国对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持续深化。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12月,中国民航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新增G、W类非管制空域,释放空域资源,为低空经济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2025年3月,“低空经济”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强调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空域管理改革深化,低空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能。
地方政府积极布局,加速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区、市)陆续发布多项低空经济相关政策,覆盖空域管理、运行管理、产业布局、低空应用等多个领域。深圳、苏州、珠海、芜湖等城市率先制定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政策支持、产业链布局、产业配套完善和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发力,促进低空经济的全面落地与快速发展。广东结合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四川作为首批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围绕空域管理、无人机产业集群、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开展探索。江苏凭借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优势,紧扣低空产业生态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安全监管强化等方面出台政策,促进低空制造产业特色链完善。
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低空经济整体发展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在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以上,复合增速达22%。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在民用无人机方面,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我国无人机实名登记数量达198.7万架,比2023年底增加72万架;共颁发无人机驾驶员执照22万本,比2023年底增加13.9%。在eVTOL方面,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场规模将达到55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成为最大的eVTOL、UAM单一市场,规模约为260亿美元,占全球行业市场规模的47%。
赋能传统产业、孕育新兴领域应用场景多元化
当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中,“低空+农林植保”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2024年,全国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25.1万架,作业面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在第二产业中,“低空+巡检执法”“低空+勘探测绘”等需求增长,成为重要应用领域。以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的管线巡检为例,无人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无人巡检不可或缺的科技力量。在第三产业中,城市级低空应用成为重点,包括城市管理、物流配送、载人运输、文化旅游、医疗救援等,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中,以空中交通eVTOL为代表的新兴领域,虽处于早期探索和测试阶段,但前景广阔。总体来看,低空经济正从传统向新兴领域延伸,以“上天入地”的渗透力赋能传统产业、孕育新兴产业。
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持从“能飞”到“智飞”
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入,低空智联网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成为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低空智联网以现有空天地网络为基础,以多网融合(低轨卫星、地面网络等)、通感一体、计算服务为核心,构建支撑低空空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提供“连接+算力+能力”的通信、导航、监视和服务平台,可实现高密度、大流量、多用户等场景下的稳定通信、实时监控、智能调度和高效管理,推动低空飞行从“能飞”到“智飞”,这标志着低空经济进入智能化新阶段。目前,国内多地正加速布局低空智联网,上海计划于2026年初步建成低空飞行航线全域连续覆盖的低空通信网络,探索低空智联网与卫星融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深圳已启动数字孪生空管系统,通过AI算法实时规划航线,将空域利用率提升3倍。
我国发展低空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展现出巨大潜力,但整体仍处于产业初期,呈现“政策热、设施缓、规则滞、安全忧”的局面。从低空产业体系来看,存在着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法规标准尚不完善、低空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制约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低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低空空域使用的灵活性不足。当前,我国空域管理由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涉及中国民航局、空军、地方政府等多个主体,管理体系缺乏协调机制、空域资源分配不够灵活、飞行审批流程复杂,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尤其在城市密集区域和军事敏感区域,空域资源紧张问题尤为突出。低空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重点部署。目前,全国虽已建成多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和引导,各省市在无人机制造、通航运营、空管服务等领域存在发展不一致和资源分散问题。各地发展战略碎片化,区域间缺乏有效协同,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导致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合力,无法满足未来低空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产业协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随着无人机、eVTOL等新型低空装备的快速迭代与应用,现有安全监管体系面临极大挑战。中国民航局、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仍在探索针对低空产业的协同管理模式和安全保障机制。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速
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飞行的重要基石,其建设进度目前仍显滞后。一是我国通用机场数量与规模较其他通用航空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据中国AOPA通用机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在册通用机场数量为475个,每10万平方千米通用机场数量仅有4.9个,远低于法国和美国的数量(2020年6月统计数据显示分别为420和211个)。我国通用机场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从各省市通用机场数量来看,黑龙江的通用机场数量最多,达90个;黑龙江、广东、江苏、内蒙古和浙江的通用机场数量之和约占全国通用机场总数的一半。
二是从规模化应用的角度来看,未来大规模、高密度、跨区域的载人、载物飞行将成为常态,需要依托低空智联网构建的泛在网联和监管体系来保障广域飞行安全。当前无人机网络运行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成满足安全运行的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对大量低空航空器的全时域、全空域、全地域连续可靠且经济高效的监视通信。
三是我国低空数据的分布较为分散,归属民航、交通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中心以及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同时,低空飞行的服务保障设施(如加油设施、维护设施、通信导航设施等)还不够完善。
法律法规标准有待健全
尚未有效贯彻实施低空法律法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截至目前发布时间较短,实施周期不足18个月,仍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领域的政策,以加强低空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我国低空领域的标准规范体系仍不完善,标准研制工作的进展明显落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无人机领域,我国虽已初步搭建起标准体系框架,但在低空智联网、空域管理平台等低空信息化关键领域,标准体系却仍处于空白状态。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融合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规则程序尚未建立。对于有人驾驶航空器而言,现有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规则程序已较为成熟。然而,无人驾驶航空器至今仍缺乏完备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也未形成规范化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导致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航空器的融合运行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使得两者在同一时间、同一空域内难以实现相互兼容、协同操作与共同运行。
低空经济安全与管理亟须重视
低空经济的安全问题涵盖多个关键层面。
首先,安全监管体系薄弱,防范无人机恶意侵入敏感区域颇具挑战。“黑飞”事件频繁发生,重点区域的防护手段明显不足,且跨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极大。由于查处“黑飞”无人机需要协调公安执法、无线电监测、空域管理等多方力量,而目前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与联合处置机制尚未健全,导致一些重点区域在面对安全威胁时防护响应滞后。2024年发生的“中美无人机侵入事件”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对未经授权或存在潜在威胁的非合作无人机进行有效监测、准确辨识以及合理反制以保障公共安全,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其次,无人机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当前无人机碰撞测试以及对地面人群危害评估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亟待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标准体系。再次,隐私保护问题突出。无人机通常配备多种传感器,在其运行过程中,容易侵犯居民的个人隐私以及地理信息安全。
最后,环保问题应重视。虽然无人机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低,但其产生的噪声问题较为突出。以消费级无人机为例,其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已接近吸尘器工作时的噪声水平,而工业级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的噪声更大。
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低空经济有六大发展要素,其中标准是规范、场景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技术是支撑、法规是保障、安全是底线。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空域,分类开放低空、简化审批;健全法规,明确监管职责;建设基础设施,夯实网络底座;构建监管体系,筑牢安全底线等。通过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措施推进,充分发挥低空经济优势,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从而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健全低空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部门协同,完善低空空域管理制度。加强空管、民航、公安、交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协同,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细化空域分类,扩大低空空域开放范围,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管理流程,建立适应低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统筹规划,开展低空试点示范。制定低空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地方结合区域优势和需求开展试点示范,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航空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等领域打造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并推广复制,发挥专项牵引作用。三是构建中国民航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等部门合作机制,统筹制定低空安全保障协调机制。整合低空通信、导航、定位、气象等资源,打造全国统一的低空信息共享和服务监管平台。强化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低空监管中的应用,实现跨部门实时数据互通与风险预警。
优化战略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发布低空基础设施专项建设指南,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体系,实现与城市功能、交通网络的深度衔接。二是构建低空智联网技术底座,开发低空组网、5G-A通感一体、多源感知能力融合算法、高精度北斗定位算法等多种技术融合的低空智联网系统,实现“连得上、看得见、导得准”的空中交通信息支撑。三是搭建全国统一的低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和智能调度。聚焦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续航站、中转站及配套服务保障设施,统筹推进通用机场、垂直起降机场、无人机巢等物理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建设通信、导航、监视、气象、反制等低空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低空航空器的运行保障能力。
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法规配套体系,围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新出台法规,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确保法规落地执行。鼓励地方结合区域特点,制定低空经济配套规则和管理办法,形成国家宏观管理和地方精准施策的有机统一。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低空新基建、航空器研发制造、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飞行等领域,支持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国内外标准的研究制定,构建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运行支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为低空经济有序发展保驾护航。构建数字技术标准生态,以网联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建立低空技术通用标准体系,涵盖通信协议、数据接口、网络安全等核心领域。
强化安全防护体系,夯实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底座
一是加快低空安全立法,完善监管法规体系,明确责任边界,筑牢低空经济发展安全底线。建立健全低空安全保障机制,提升低空空域导航、通信、监视等管理水平,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低空监管中的应用,实现跨部门实时数据互通与风险预警。二是完善安全测试体系,构建“无人机—环境—人群”交互仿真系统,预测碰撞概率与伤害等级,动态调整安全管控策略;模拟强风、暴雨、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验证无人机失控状态下的自主悬停、紧急迫降、信号冗余等能力。三是明确数据采集和使用边界,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划定禁止拍摄的敏感区域(如军事设施等),禁止存储居民生活影像等;建立地理信息脱敏标准,构建地理信息安全认证体系等。四是创新低噪声技术,优化设计,推广降噪结构,开发吸声材料等。(作者:孙向前 王雯倩 赵慧麟 宋爱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