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地图
返回首页
首页
"8+1"全链咨询
项目申报资金申请
九大服务链
产业大数据
研究咨询及申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专题
超长期特别国债申报
中央预算内投资申报
地方政府专项债
“十五五”规划
玄武岩纤维产业研究
EOD项目模式
新质生产力专题研究
预制菜产业研究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村庄规划
露营地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研究
田园综合体研究
特色小镇规划
十四五规划
开放型经济规划研究
保税区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规划
军民融合产业园
产业链规划设计
装配式建筑规划
文创产业园研究
循环经济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
一带一路研究
出租车投放运力研究
走进中机院
关于我们
中机院新闻
new
项目收费及咨询
各大分院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搜索
①市场研究
②战略规划
③产业规划
④创新空间规划
⑤招商规划及活动承办
⑥重大项目可研
⑦项目投融资方案
⑧云展云招云脑
+1 政策咨询与全程策划
政策解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江苏省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旅游产业新引擎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10-28 点击:153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旅游业呈现新的特征,产业发展路径从景区式向全域式拓展,旅游活动方式从观光式向休闲度假式转变。江苏将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和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任务,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综合配套水平,加快休闲经济和旅游度假区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15 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 6.22 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 9050 亿元;旅游业增加值 4037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5.76%。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江苏旅游现代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6%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 13%左右,旅游投资年均增长 10%左右,旅游消费总额年均增长 13%左右,加快打造旅游强省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旅游业发展大局多做贡献。
践行五大理念 拓展旅游发展新思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市场结构、产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大众旅游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旅游业呈现新的特征,产业发展路径从景区式向全域式拓展,旅游活动方式从观光式向休闲度假式转变。江苏将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变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一是崇尚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创新是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旅游景区管理市场化改革;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强化产品创新,注重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型旅游产品。
二是注重协调,优化发展格局。旅游业具有融合性、关联性和综合带动力强的特点,要立足于全域统筹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双轮驱动” ,将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动旅游强县、强镇建设,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惠农行动,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到 2020 年苏中、苏北地区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力争超过 33%;推动“多规合一” ,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制造业和文化创意、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旅游+”产业生态圈。
三是倡导绿色,转变发展方式。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循环产业、低碳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把促进旅游业发展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切实将绿色理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严守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做好重大旅游项目规划论证,加强历史文化遗迹和古城保护,防止大拆大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注重引导绿色合理消费,倡导绿色安全出行,加强景区管理和垃圾处理,减少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的破坏和污染。加强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等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修复,推动创建 5-8 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四是厚植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旅游业对外开放,深入贯彻“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打造东陇海旅游带和沿长江旅游带。加强江苏旅游国际化宣传推广,办好国际旅游促进活动。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
五是推进共享,注重社会效益。加快培育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区与乡镇,通过全员参与推进共建共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水平。进一步保障旅游安全,做好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完善旅游应急处置机制。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及《江苏省旅游条例》 ,推广南京等地部门联动综合执法机制和“一日游”市场整治经验,依法规范市场行为,营造良好旅游环境,让海内外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旅游产业新引擎
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覆盖了一二三产业。我们将充分发挥旅游“兴一业旺百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快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健全“大旅游”工作体制机制,有序推进苏州市、南京市江宁区、徐州市贾汪区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域创建,积极开展连云港、淮安等地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产业扶持方式,落实向社会资本全面放开旅游市场的举措,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旅游业,积极培育旅游业新增长点。
二是推动市场主体创新,打造市场运营新模式。打破政府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培育多层次的市场发展主体,加快形成多样化的核心团队、核心技术和核心市场,探索组建省级旅游产业集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创新转型,加大旅游新业态培育力度,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引进和培育“双创”人才的力度,实施旅游人才“百千万工程” ,鼓励专业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投身旅游业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扩大江苏旅游影响力。品牌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把旅游品牌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坚持质量为先的原则,推进旅游品牌的规划建设和创新推广,着力加强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管理和服务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省级旅游品牌建设示范区和示范点(企业) ,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区域性旅游品牌,加快构建我省旅游业高品质发展格局。
四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江苏旅游国际竞争力。旅游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必须多措并举扩大旅游业开放,加快建设国际化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吸引业内外、境内外优势产业资本来我省投资,引进一批旗舰型对外旅游合作项目和具有世界眼光的旅游人才。坚持人文交流与产业合作、政府推动与民间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江苏友城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省内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公民主要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投资。积极参与国际性旅游组织的高端对话,推动世界旅游组织相关活动在江苏落地,提高我省在世界旅游业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话语权。
转变发展路径 谋求民生福祉新提升
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转变发展路径,着力深化产业发展内涵,扩大旅游惠民覆盖面,增强广大群众获得感。
一是坚持规模与内涵发展相促进,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目前,江苏共有 A 级景区 627 家,其中 5A 级景区 22 家,共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 50 家,其中国家级 5 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重点是坚持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进行整合优化,对新兴产品加强研发开拓,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和游客体验,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个性特色的旅游产品。在现有游客满意度考核的基础上,完善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健全旅游经济核算体系,引导旅游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坚持景区与城区建设相协调,努力创造安全便利、规范有序的旅游环境。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城市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共享空间。按照“大空间”的思路,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的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形成城市整体形象与各板块特征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体系,丰富城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南京旅游集散体系建设、70%以上的景区免票,苏州市开通“苏州好行”环城旅游观光巴士等,都是很好的尝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引导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鼓励各地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到“十三五”末新建、改扩建厕所 2500 个,实现 4A 级以上景区和高速公路网的连接,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租车网络。引导景区、度假区、高星级饭店、旅游综合体重视管理服务等软件建设。
三是坚持增效与惠民相统一,建立区域合作、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要认真谋划旅游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设施互联互通,围绕环太湖、环洪泽湖、沿江、沿海、沿大运河等主题打造世界级精品线路,加强重点城市和重要景区联动发展,落实好沪苏浙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广南京“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等智慧化服务手段,推进免费 WiFi 在 3A 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和 3 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全覆盖,让广大游客共享旅游红利。认真落实旅游扶贫各项措施,将发展乡村旅游和惠民扶贫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景村共建、城旅互动、多产兼融同兴、百姓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之路,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
上一篇:
中国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如何一枝独秀、享誉全球
下一篇:
推动文化与各个行业融合发展 培育文化融合新业态
核心业务
重大项目可研
项目投融资方案
九大服务链
战略规划
市场研究
园区项目前期定位
产业规划
建筑规划设计
产业园区规划
·电子商务产业园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
·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
·新型建材产业园规划
·节能环保园区规划
·循环经济园区规划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
·茶产业园规划
·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规划
·健康产业园区规划
·养老产业园策划
·新材料产业园规划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
·总部经济区规划
·经济开发区规划
·产业集聚区规划
·工业园区规划
·化工园区规划
产业研究与规划
·通用航空产业
·轨道交通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健康养老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数据产业规划
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
·休闲农业规划
·观光农业规划
·生态农庄规划
·农业科技规划
·旅游园区规划
·休闲旅游业规划
·现代农业园规划
·现代服务业规划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
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