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论探讨与策略分析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16-09-23  点击:1499
国内各产业、部门都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结合自身发展水平 ,瞄准相应的国际市场层次, 充分利用加入WTO 前后的保护期提高自身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论探讨与策略分析

一 、产业规划的理论探讨———西方政府干预理论

         综观西方关于政府干预学说的历史, 有三个不同时期的典型理论。

         1.19 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从后发展国家的角度提出国家干预思想。作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李斯特(Friedrish List ,1789 -1846)在其 1841 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各民族、各国家各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民族的经济规律 , 由此提出了国家干预的理论依据。他强调经济学的国别性和民族性, 从时代和国别的需要出发, 论述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2.福利经济学从市场外在性角度提出国家干预学说。20 世纪初以剑桥学派重要人物庇古(Arthur CecilPigou ,1877 -1959)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 ,从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的效率与合理性, 并对市场经济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国家干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 1920 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

         3.1996 年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 -1946)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 , 凯恩斯对传统自由放任学说提出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挑战。开始了一场旨在用国家干预思潮改变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凯恩斯革命” 。

         4.西方政府干预理论的新发展(1)斯蒂格利茨较为温和的国家干预理论。斯蒂格利茨(J .E .Stiglistz ,1943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两本著作《政府经济学》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译本名为《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 对他独特的政府干预理论作了深入的阐述。在西方经济学界以“干预经济学”(Eeo-nomics of Intervention)的代表人物而著称 。(2)克鲁格曼对萧条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作用的探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要对过去 20 年所谓的“正统”经济学进行反思 ,重新考虑过去被主流经济学所扬弃的凯恩斯“需求经济学” , 重新思考政府干预的问题。克鲁格曼的观点在他 1999 年出版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以及他近年发表的文章中集中地反映出来。

二 、产业规划策略的实证分析

         在日本 ,规划产业结构的主要政府部门是通产省,然而, 通产省扶持的产业却难以取得很大成功。一方面,日本通产省的产业规划策略不但框架越来越粗, 而且经常变化 , 从而消弱了其产业规划的明确目的。20世纪50 -60 年代日本以实现重化学工业为目的的产业规划, 是政府合理的宏观规划与企业自主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 20 世纪 60 -70年代通产省则又把产业规划的重点放在有色金属、航空、航天等方面。由于战线过长 , 导致这些产业并没有很大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后, 通产省的产业规划方向又发生了变化 , 转向扶持生物医药、大型计算机、电信和跨国银行等产业, 这种产业规划的多变性造成了相关准备的滞后, 因此远未达到预期效果。而日本原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家电等 , 恰恰被忽视了;另一方面 ,日本政府对各类产业实行统一规划抑制了企业家精神的产生, 压缩了民间企业的活动领域, 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无独有偶, 印度的产业规划策略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方面, 印度政府大力促进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发展, 希望以信息产业带动印度经济发展。1984 年拉·甘地总理提出通过发展计算机软件“把印度带入 21 世纪”的目标 , 并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拉奥总理执政后 , 继续奉行拉·甘地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的方针 , 采取了许多实际措施支持和发展计算机业 , 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的出口。1998 年5 月 ,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后, 瓦杰帕依总理明确提出“要把印度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 。但另一方面, 整个印度经济的发展仍受到传统产业的严重制约。目前在印度的 GDP 中, 仅农业就占24 %, 有 60 %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部门。在工业方面,由于印度基础设施落后, 汽车、医药、钢铁、船舶、纺织、柴油机、自行车等产业虽初具规模, 但产品质量低劣,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可见 , 如果印度仅仅依靠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而忽视解决农业、工业、教育、福利等核心问题, 将会严重制约印度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

         纵观我国, 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在战略重点上 ,“六五”计划突出对轻工业产业的发展, 强调增加农产品、轻纺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同时 , 已经注意到进行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 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七五”计划加强基础产业(能源、交通、通讯和原料)的建设, 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障碍, 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八五”计划在继续强调发展基础产业、加快加工工业技术改造的同时, 将电子工业当作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带头产业。“九五”计划指出实现高质量和高速度的发展, 必须实现二个根本性转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十五”计划与以往五年计划相比 , 在发展重点上有三个突出的地方, 一是应对加入WTO 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提出加速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推进信息化,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二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始的战略;三是实施城镇化战略 , 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从我国 5 个“五年计划”中可以看出, 我国近 20 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始终贯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 始终注意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计划的重点上, 早期的计划重点发展基础产业, 在经济发展具备一定基础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成了计划的重点。

三 、产业规划的政策建议

         目前关于我国的产业规划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人们大谈美国的“新经济”连续数年高速增长的影响下, 认为我国应实行跳跃式发展 , 全力投身于高科技产业。尽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符合历史潮流, 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新中国经济发展史均已证明跳跃式发展是不行的 ;另一种认为目前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 社会需要稳定, 中国经济应以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 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倘若我国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将永远赶不上发达国家。这两种主张都有其合理性, 但又有些偏颇。

         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认为 , 应加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 ,发展重化工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刘方教授认为当前产业调整中心应放在加快农业产业化 , 实现现代农业上;要加强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的引进 ;加速第三产业建设以解决其滞后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程启智教授认为加入 WTO , 我国传统产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将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是使我国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在未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另外, 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接受和引进国外产业转移和技术的同时 , 还要重视国内自主研究和开发能力的提高, 努力建立有自主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模式。

         他认为 ,一方面政府应该给予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的扶持;另一方面政府不但不能随意干预市场, 而且要在消除进入和退出产业时的制度障碍 ,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避免地方政府的重复建设和消除垄断上有所作用。长春税务学院孙宇辉教授从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出发,得出我国仍处于起飞阶段, 进入成熟阶段的早晚取决于长期滞后的第一产业的升级 , 主导部门与支柱产业的选择以及政策倾向的程度。杭州商学院徐剑明认为,我国的产业规划应坚持以自主型发展模式为主, 引进外资的力度应和国内各相关产业的竞争力相适应,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

         中机院专家认为, 我国的产业规划首先应立足于现有的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应适时的把握加入WTO 这一契机,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参与国际竞争, 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 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其次, 适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 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内各产业、部门都应该而且完全有能力结合自身发展水平 ,瞄准相应的国际市场层次, 充分利用加入WTO 前后的保护期提高自身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 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下一篇:中机院对“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主要任务的探讨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