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时,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是三大核心资金来源。三者看似相似,实则差异显著。本文从支持领域、申报流程到成功案例,一文讲透如何选择与申报!
一、支持领域对比
地方政府专项债
超长期特别国债
中央预算内资金
二、申报要求与流程
维度 | 地方政府专项债 | 超长期特别国债 | 中央预算内资金 |
申报主体 | 地方政府(省/市财政部门) | 中央统筹,地方配合申报 | 地方发改部门或项目单位 |
流程 | 项目储备→省级评审→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债券发行 | 国家发改委立项→财政部统筹发行 | 地方申报→省级初审→国家发改委终审 |
时间窗口 | 全年常态化申报,但需提前半年储备项目 | 按国家战略需要定向发行 | 严格按年度计划申报(通常上半年) |
三、申报要点与审核重点
专项债
超长期国债
中央预算内资金
四、支持方式差异
专项债: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需还本付息(期限5-30年,利率较低)。
超长期国债:中央财政信用背书,资金直达项目,地方无直接还款压力。
中央预算内资金:无偿拨款或投资补助,无需偿还,但需严格专款专用。
五、成功案例参考
专项债案例:某市轨道交通项目,通过“土地增值+票务收入”实现收益平衡,获批50亿元专项债。
超长期国债案例:西部某省抽水蓄能电站,因契合“双碳”战略,获30年期国债支持。
预算内资金案例:某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因纳入国家民生工程清单,获中央资金全额补助。
六、如何选择资金渠道?
看项目属性:有稳定收益→专项债;国家战略级→国债;纯公益性→预算内资金。
看时效性:预算内资金申报窗口短,专项债需提前储备,国债需等待国家部署。
看地方财力:债务率高的地区优先申请国债或中央预算资金,减轻还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