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转型案例剖析

为达成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智慧化过渡,本文以长沙智谷项目这一实例为切入点,借助阐述其创新化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应用方式,研讨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转型及发展的关键要点,考量了传统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诸多局限,点明其在功能实现、科技整合、生态永续性与拓展性等层面存在欠缺。着重介绍长沙智谷项目借助群体智能优化算法、智能化技术以及生态技术等手段,规整空间布局,提高园区景观在智能、绿色及人性化方面表现,研究的结果说明,应用智能化技术,园区的功能多元程度与生态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还为员工及访客缔造更具参与体验的景观空间。

一、传统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1.1 功能单一

传统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主要围绕生产与办公这两大功能展开,绿化一般仅充当点缀的角色,未将多元化功能纳入考量,园区或许仅存在简易的道路绿化与小型绿地,无法达成员工休闲、交流与举办各类活动的诉求,面对这样的情形,员工要找到能放松身心的空间不易,不利于推动工作效率增长和员工归属感强化。

1.2 缺乏科技融合

过往景观设施,就像长椅、花坛一类,仅可满足基础性的休憩及观赏要求,无法给予使用者拥有科技感与新奇体验的互动欢悦,现今是一个崇尚个性化、多元化体验的时代,该类景观场景功能单调,缺少科技元素的引入,无法为用户创造新颖、便利的体验情境,造成用户体验欠佳。

1.3 忽视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产业园区实施景观设计期间,对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重视方面存在不足,大概存在大量采用硬质材质的铺装,降低了雨水的渗透量,扰乱自然水循环进程;就植物筛选而言,或许未充分考量本地物种优势,引发维护开支高企且生态效益欠佳,园区能源利用效能欠佳,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效欠佳。

1.4 扩展性欠佳

传统景观设计的扩展性差到无可救药,景观布局一旦敲定,便表现得刻板且无活力,未预先设置弹性预留空间,设计起始阶段,设计师往往没充分去考虑未来新技术、新功能以及新场景导入的潜在机会,若园区发展到既定阶段,若要引入诸如智能导览系统、互动式景观装置这类新元素时,鉴于空间的局限性,一般会投入极大成本拆除再重建部分景观设施,极大阻滞园区可持续发展走向,难以契合突飞猛进的时代发展节奏。

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转型案例剖析

二、产业园区景观设计转型:借长沙智谷项目案例剖析

2.1 长沙智谷项目基本信息

长沙智谷前沿项目,其正式的称谓是“世界计算·长沙智谷”,处在长沙先进计算产业集聚区的关键地段,全力塑造自主可控的先进计算产业高端聚集地,该项目总体投资金额为180亿元人民币,总用地面积近乎609000m2,计划建设约2730000m2的建筑设施集合,囊括先进计算基础设施群组、人工智能算力核心中心区域、产业办公建筑空间及配套服务设施集合。长沙智谷项目重点会放在发展算力、算法、算据以及计算应用等四大产业要素上,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础软件、5G技术、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范畴,吸引约20家龙头标杆企业、50家总部层面企业及1500家中小规模的企业进驻,预估能创造8万~10万个就业机会。

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推动“产城融合、智慧低碳、生态友好、青年向往、宜居宜业”的先进计算之城建设,支持长沙发展为全球计算中心和科创之都。作为园区的亮点之一,长沙智谷还将建设超过600个智慧场景,打造全球智慧领先园区,推动各类创新平台的引入,并通过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生态,形成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项目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为当地经济和人才集聚带来深远影响。

2.2 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

长沙智谷项目从从业者、来访者、参观者三大类型使用者需求出发,细分目标人群。以工作环境、爱好倾向、空间时间三大维度定制场所需求。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希望在工作之余有休闲娱乐的空间。园区针对这一需求,设置了创意工作区,强调建筑内与户外环境的联动无界,利用自然与户外的场所创造疗愈与放松的氛围,促进交流,激发创想。还根据日常和节假日不同情况,设置了多种参观路径。例如元宇宙文化艺术中心地块的“艺术游”“云脑”智慧大脑中台的“智慧游”,1024商街的“互动游”等。

2.3 利用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生成学术研究模型

在进行景观平面设计之初,运用群体智能优化算法,形成园区最优空间网络,让后续园区能更好地为人的生活与工作服务。群体智能优化算法是模拟昆虫、鸟群等的群体行为,表现生物群体行为机制的模拟算法。以此为原型的算法,能够形成分布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案采用“蚁群算法”“黏菌算法”“羊毛算法”,表达对未来园区内物质空间的组织及安排设想。具体园区空间及形态生成逻辑如下:①分析建筑规划布局,结合场地总体结构,确定场景功能及主要景观节点;②利用三大仿生算法,生成园区场地控制点网格;③结合三大类型使用者,从业者、来访者、参观者需求,更新控制网格;④对引力和斥力的改变,复合三类人群生成空间形态;⑤提取模拟路网,空间形态,将路线进行进一步优化,结合景观功能、空间需求形成园区最终空间布局。

2.4 科技赋能智慧工作与未来生活

园区实现全天候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智能中台服务,无缝支撑24h全域活力的创新工作和未来生活。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园区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控各项设施,如照明、通风、能源供应等。

2.5 智能化技术应用,构建可持续发展基底

长沙智谷项目通过“自然创造机制、可持续机制、开放空间机制”交互赋能,以“双碳”目标构建可持续基底。在植物选择上,大量采用本地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减少灌溉和养护成本,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园区还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蓄水池等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在大数据的加持下,能更精准地用于灌溉和景观补水。(作者:周文莉)



上一篇:城乡融合视域下红旗渠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转型策略及发展趋势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