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如通过政府牵头制定协同发展规划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有效促进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制定政策时,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构建系统的产业融合体系,同时提升配套服务,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由政府牵头制定协同发展规划

想要解决产业融合问题,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系统的规划管理体系。建议由县级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文体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农业、文旅、体育、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职责,推动多部门统一合作管理。以克拉玛依体育城市的转型过程为例,克拉玛依市在建设“体育之城”的过程中,制定了具体的文件和方案,将体育场馆的布局、赛事体系等和城市空间功能进行了统筹规划。这种全域统筹的规划思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体育旅游融合具有借鉴意义,但各地仍需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实施方案。所以政府应当优先编制《乡村文体旅融合发展规划》,但并不是仅仅模仿克拉玛依市制定文件这个行为,而是要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事先明确好一些原则,比如生态保护优先、文化特色突出、产业功能互补等开发原则;划定核心发展区域和功能分区,如将村落古建筑群定位为文化展示区,周边山林水域规划为户外运动带,农田耕作区则设计农耕体验项目,以此形成空间联动效应。同时,建立项目准入评估机制,对拟引入的体育旅游项目进行文化适配性、生态承载力、经济带动性三重审查,避免出现为融合而融合的盲目开发现象。


在政策支撑层面,可以重新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配置方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允许村集体将闲置土地以作价入股方式参与体育旅游综合体建设;也可以设立乡村振兴文体旅专项基金,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此外,可借鉴城市产业园区飞地经济的经验,在县域范围内建立主村孵化、邻村配套的协作模式。例如,由核心村开发体育赛事IP,周边村庄提供住宿接待、农副产品供应等服务,形成分工明确的产业链条。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措施

二、打造农、文、体、旅四位一体的产品体系

想要解决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的难题,关键在于将体育旅游项目深度嵌入到乡村生产生活当中。结合一些城市文体旅融合的经验来看,乡村不宜照搬这种重资产模式,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城市的体育旅游融合经验也能给乡村地区带来一些启示,如将重资产改为轻投入、重体验,并通过凸显特色来构建产业之间的融合,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项目。一是农耕体验型运动项目,如稻田迷宫定向赛、茶园采摘健身步道等,将农业生产设施转化为运动载体;二是民俗文化型体育活动,结合舞龙、射箭、摔跤等传统技艺开展参与式旅游项目;三是生态探险型户外运动,利用丘陵、水系等自然资源开发低强度徒步、溯溪等大众化活动。通过这种软硬件结合的开发策略,既能降低大规模基建的压力,又能增强产品的乡土辨识度。


在配套设施升级方面,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行功能性改造,二是进行智慧化提升,两者同时进行。具体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进行一物多用改造,比如将村文化礼堂拓展为体育赛事颁奖场地,在灌溉水渠沿线铺设亲水步道,利用晒谷场搭建临时运动区等。智慧化提升指的是要同时搭建县域的智慧文旅平台,结合现有的一些旅游平台,整合当地的相关服务的一码通办,比如运动路线规划、民宿床位预订、特产配送等服务。例如,游客参与山地骑行时,可通过平台实时获取路线难度提示、补给点位置及周边农家乐空房信息,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除了以上几方面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相关人才引进。人员不到位,一切服务和规划都是空谈。对于乡村地区而言,人才培育机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应从本土培养和外来引进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乡村县域可招揽本地的大学生回乡,最好是有旅游、体育、营销或者服务专业相关背景的大学生。一来本地学生对自己家乡较为了解,二来有旅游专业背景和体育专业背景的能更契合体育旅游相关的岗位。针对这些人才,引入后可系统进行培训,培养既懂农产品营销又掌握体育旅游相关服务技能的综合型服务人员。另一方面,建立城市专业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可以通过设立乡村运动教练补助、发放季节性工作补贴等方式,吸引退役运动员、健身教练等人员参与项目运营。此外,还可建立村民技能认证体系,对掌握传统体育技艺或特色服务技能的村民颁发资质证书,这样既能保障服务质量又能够增加村民就业机会。


三、结语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机会。通过整合两大产业的优势资源,乡村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综合效果。本文所提出的协同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旨在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参考,推动乡村从依赖单一产业走向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并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作者:赵永浩、禹柏旭、扈滨)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下一篇:城乡融合视域下红旗渠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