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存在困境及案例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低空经济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力量。本文深入分析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存在困境,结合商业银行实践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一)低空经济和农业低空经济的概念。低空经济是指以无人机、直升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航空器为载体,在1000米以下,部分延伸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活动,通过低空飞行活动牵引多产业融合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农业低空经济则是指在低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等设备进行植保喷洒、播种施肥、农田监测、农产品运输等农业作业。


(二)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应用场景。目前,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应用呈爆发式增长。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3年我国无人机植保、运输、监管等应用场景形成近千亿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1200亿元。目前低空经济已通过多种途径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在农产品运输领域,黑龙江北安市已通过无人机集群控制技术,实现地空一体的智慧化农业运输。无人机多式联运可突破山区、湿地等复杂地形限制,显著提升流通效率5-20倍,并降低运输损耗率至传统模式的1/3。行业预测显示,全国农产品空中运输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1200亿元。在农田监测与灾害预警领域,黑龙江北大荒已通过无人机巡田和遥感技术构建“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耕地精准管理。此外在智能植保与精准作业领域,昆山梨园通过采用无人机授粉,单台无人机每小时作业达30亩,效率提升至人工的5-6倍。通过6-7米高空均匀喷洒,不仅坐果率显著提升,而且每亩成本比传统方式降低15-20元。


(三)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困境。低空经济正在通过技术革新持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但是融资缺口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低空技术装备购置需求大,单套智能农机系统购置成本约50-200万元,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配套资金需求达千万级。但多数金融机构因对该业务模式及风险把控不成熟,对融资需求响应不足,商业银行对农业科技装备贷款满足率不到50%。同时对轻资产农业科技企业授信门槛过高,要求固定资产抵押率超120%,与企业特性矛盾。这种错位格局导致农业低空经济融资困难,制约技术规模化应用。

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存在困境及案例

二、农发行支持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突破农业生产效率瓶颈的关键举措。在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耕地资源约束、劳动力老龄化等问题。低空经济借助无人机、轻型飞行器等设备,可以大幅提升农田管理效率,降低作业成本。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显示,采用低空设备的农田管理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5倍,作业成本降低40%-60%。截至2023年,我国低空农业应用规模居全球首位,农业无人机保有量突破20万架,年作业面积达16亿亩次,占全球总量的65%。在黑龙江农垦区,大疆T50无人机通过先进技术实现大豆田杂草识别准确率98%、除草剂减量35%;新疆棉花主产区依托无人车与无人机协同系统,人力成本降低80%。发展低空经济成为缓解农民老龄化、降低耕种成本的有效途径,是破解农业效率瓶颈、重塑乡村经济形态的国家战略抓手。农发行支持低空经济可直接推动“藏粮于技”“乡村振兴”等政策落地,契合农发行“粮食银行”职能,彰显政策性金融的战略引导作用。


(二)构建城乡要素流动的有效通道。《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低空基础设施列为重点工程之一。截至2024年末,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农业领域应用占比达28%,年飞行量超2300万小时。低空物流网络在全国832个脱贫县实现覆盖,2023年累计完成山区特色农产品运输1.2亿吨,运输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70%,损耗率从15%降至4.7%。这种“低空基建+产业振兴”模式,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运输“最后一公里”难题,还为农发行践行“支农为国、立行为民”宗旨提供了创新场景。


(三)驱动传统业务升级的创新引擎。在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金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农发行传统粮棉油业务面临利差收窄、资产收益率下行等挑战。2024年,农发行净息差为0.97%,较2023年下降85个基点,而同期商业银行净息差平均值约为1.65%,传统的利差优势正逐步收窄。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农业航空作业覆盖率需达到35%,2025年低空经济领域年融资需求预计超500亿元,为农发行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极。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能够促使农发行加速业务升级,重塑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注入新增长动能。农发行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既能满足产业资金需求,又能打造差异化品牌优势,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践行绿色金融的实践载体。目前全国农业农村领域年碳排放达13亿吨,占全国总量11%,“双碳”目标下减排压力日益凸显。①低空经济与绿色农业协同性较强,农用无人机精准施药可减少30%化学制剂使用,碳排放降低60%。每亿元绿色信贷投入可减少农业碳排放1.2万吨,相当于新增森林碳汇2.3万亩。②农发行通过支持低空经济,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助力打造“绿色银行”品牌。


(五)农发行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农发行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既是应对客户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主动选择,更是开辟业务新空间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客户粘性、拓展新兴客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巩固核心客户关系的必然要求。当前农发行核心客户群正加速向“技术+数据”驱动转型,低空技术已成为其提升生产效率与流通效能的核心诉求。在此背景下,农发行必须主动布局低空经济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客户数字化转型进程。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存量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更能精准捕捉客户在技术升级、场景拓展中衍生的增量融资需求,避免因服务滞后导致的客户流失风险。二是开拓新兴客群与业务蓝海的战略机遇。低空经济产业链催生了大量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新兴主体,农发行及早及时介入此类领域,既能延伸服务链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更能在新兴赛道中构建先发优势,避免错失低空经济爆发期的市场机遇。


三、商业银行支持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实践案例及启发

(一)案例一:“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研发驱动的精准农业服务模式。中国农业银行苏州市分行和上海银行通过支持相关企业研发和产能扩张,推动精准农业发展。农行苏州分行提供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极目机器人公司双目视觉无人机研发,该技术在云南咖啡种植区推广后应用效果显著。上海银行支持深圳某公司智能农用无人机硬件平台扩建,其搭载的变量喷洒系统有效提升精准农业设备覆盖率,并形成“技术-生产-金融”闭环生态。


此类案例启示农发行要聚焦技术研发端,创新金融产品。运用行内政策设计组合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关注技术迭代风险,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探索“金融+科技+农业”协同机制,挖掘无人机作业数据金融价值;政策性银行应开发差异化授信模型,完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


(二)案例二:“低空经济”立体化物流网络基建与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中国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与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控股股东合作,投放8.5亿元贷款构建生鲜农产品无人机运输网络,创新推出“运输收益权证券化”模式。该模式凸显金融机构参与低空物流基建与金融创新的可行性。


此类案例启示农发行可联合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低空物流“硬基建”;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运营提供全周期支持;分阶段推进农产品低空运输应用;创新金融模式,激活隐性资产价值。


(三)案例三:“低空经济”空海联动环境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模式。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和平安银行通过绿色贷款支持海洋牧场生态监测等项目。建行东莞分行发放1.5亿元绿色贷款,支持构建海洋生态监测网络,提升赤潮预警准确率,减少养殖损失,衍生碳汇监测服务。平安银行联合高校开发多源融合平台,通过无人机执行油污监测任务,形成“污染治理+保险理赔+生态补偿”机制。


此类业务启示农发行要强化数据资产金融化应用,开发创新工具;拓展低空技术在海洋牧场的应用场景;构建跨行业协作生态系统,提升生态治理效能。

(四)案例四:“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孵化与全周期产融结合模式。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和中国银行吉安分行通过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农行四川分行牵头银团贷款25亿元支持自贡航空产业园建设,形成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创新推出“作业量挂钩利率”机制。中行吉安分行参与桐坪航空小镇建设,构建融合生态,形成“教育-就业-产业”正向循环。


此类业务启示农发行应构建全周期产融结合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激发产业链活力,加强政策性银行差异化支持策略,拓展低空经济与特色农业旅游融合场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作者:熊化平)




上一篇:国家发改委设“低空司”、地方立法加速——低空经济的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

下一篇:农发行支持低空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面临挑战及对策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