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九江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3334”战略,即以“三大攻坚战”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以“三大引擎”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布局、以“三大工程”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以“四大行动”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一、以“三大攻坚战”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巩固污染防治生态底色,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以“两山转化”为通道,大力实施“三大攻坚战”,全力打造百里长江“最美岸线”。
其一,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VOCs与NOx协同减排,推动空气环境质量在全省赶超进位。加快推动甘棠湖、南门湖、八里湖等内湖治理,确保实现“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和优先监管。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建设,总结推广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经验。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城市扬尘整治、餐饮油烟治理等四方面城市污染防治,高标准落实打造长江经济带山清水秀生态宝地。保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推动长江九江段、赣江九江段、修河、柘林湖等重点水体水质提升;完善鄱阳湖九江湖区水质,提高水质优良率。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推进二期“两湖”治理、中心城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等项目。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加大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防控涉重金属环境风险。
其二,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攻坚战。推动共青城市、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省级碳达峰试点建设,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践基地。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企业探索实践绿色设计路径,大力推动九江市2家国家绿色园区、26家国家绿色工厂建设示范,持续推进绿色园区与工厂申报,推动工业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率达100%,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创建,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级绿色矿山名录。深入推进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技术改造,培育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推动国家“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坚持水岸共治,常态化排查217座持证矿山,保持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推进长江流域857个排污口和重点河湖入河676个排污口整治,推动鄱阳湖九江湖区及入湖河流总磷持续下降,推进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维持矿区绿化覆盖率100%。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提高禁捕退捕长效管护水平,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效,大力发展农渔特色种养业,落实退捕渔民长效结对帮扶。
其三,实施“两山转化”攻坚战。拓展推广武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庐山西海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共青城市低碳城市试点等建设经验,进一步扩大运营规模,全面提升试点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打造九江品牌。全面开展全市GEP定期核算,加快“九江市生态资源储蓄运营平台”项目建设,引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资源及衍生产品线上交易,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类交易,开展排污权储备交易试点建设。利用“揭榜挂帅”项目和“两山”转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示范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落户武宁机遇,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摸清自然资源家底,调动县级利益主体积极性,探索向县级政府倾斜的收益分配机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运行市场机制,打通资本到资金转化路径。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全国试点[8],推动武宁县、德安县、彭泽县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设试点和瑞昌市林下经济收益权质押贷款工作,探索绿色金融保险创新发展。
二、以“三大引擎”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布局
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优势,加快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九江石化产业龙头牵引作用,引领沿江城市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安全化、高端化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低空经济增长、数实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创新驱动“三大引擎”,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重要创新基地。
一是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动力引擎。紧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围绕“九链六群”,做好摸排调研,建立更新改造项目库或设备更新清单。高质量高水平谋划一批延伸产业链、补充产业链、强化产业链项目。建立九江新型化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推动九江石化150万吨/年芳烃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落地。广泛推广九江石化绿色智能工厂建设经验,协同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针对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压力较大等问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低碳产业,有序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序替代,优先发展新能源,统筹做好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湖口县神华煤电二期项目。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省级管网“县县通”和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推广复制节水园区、水效领跑者、节水标杆、节水企业经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升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能力[9]。实施清单化、精准化招商,面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内产业集聚区和东南亚、欧美开展招商引资,紧盯九江市九大优势产业链和现代产业方向,积极对接“三类”500强企业、外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
二是打造低空经济增长动力引擎。加快数字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共青城低空经济产业园,开发产业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的低空经济产业园,吸引低空经济企业集聚,落户一批eVTOL、固定翼、无人机整机制造龙头企业,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园+低空制造企业的“1+N”产业格局,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打造无人机智能制造集群,在无人机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产品。探索“通航+”模式,开发智能物流、应急救援、城市治理、环境监测、联程接驳、城际飞行、文旅消费等新场景、新业态,打造长江经济带低空经济重要产业基地。大力建设共青城市无人机管理所、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地。完善无人机空间规划、运营、航路、园区功能、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增加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开拓低空商业航线数量,增加商业运营的低空航空器,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软基建赋能”,依托运营商和设备商,打造5G-A低空通感网络。依托共青城私募基金小镇撬动社会资本,组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低空产业项目提供资本赋能。
三是打造数实融合动力引擎。依托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等重要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赛道。建设数字化平台,推动企业实体融合,协同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整合人流、物流、商品流等数据,实现价值转化。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分行业、分领域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大力提升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推动石化上下游产业链均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数字车间。打造数字生态产业园区,实现全域数字转型,包括数智研发、数智基建、数智消费、数智供给、数智治理、数智政务等。做强数字赋能实体经济,聚焦优势与主导产业,打造标杆智能工厂,带动全产业链能级提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场景创新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能耗。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示范,推广九江石化国家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数字领航”企业经验,深入推进九江经开区、永修县、修水县中小企业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提升跨行业融合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数智融合水平,促进金融、教育、文旅等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三、以“三大工程”构建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
充分利用临江区位优势,围绕九江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航运中心建设目标,重点打造城西港和红光港两大承载区,做大做强临港物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以“一港五区”为重要载体,以建设九江长江绿色航运中心为重点任务,以经贸、旅游、电商为战略支点,大力实施内陆开放合作“三大工程”,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全力打造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区域性物流枢纽和商贸中心。
实施九江长江绿色航运中心提升工程。强化九江区域航运对内对外运输功能,依托九江港口岸“一港五区”区域优势,深化与南京、武汉、重庆、上海、舟山等口岸合作联动,推动九江港与长江沿线航运枢纽南京港、武汉港、重庆港等高效串联,加快九江市与周边地市航运交通设施智慧升级,鼓励合力建好过江通道,优化物资过江通行条件,提升区域贸易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绿色航道,将前沿航道整治技术与施工工艺运用于船舶污染物治理体系的完善,积极更新推广生态友好型新材料在航道工程全过程中的应用,阶段性淘汰重污染、高能耗船舶,重点打造运营绿色高效、辐射范围广、物流安全便捷的区域性航运中心。以港口为核心战略资源,加快形成港、产、城高度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持续建设九江港长江中上游集装箱中转基地和散货中转基地,聚集临港产业支撑口岸经济发展,完善九江综合服务功能,协同推进“港口-产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港口承载能力,满足国际集装箱大型化需求。
实施融入大南昌都市圈、赣江新区发展提升工程。九江市在大南昌都市圈承担重要角色,积极配合大南昌都市圈国土空间、城镇体系、综合交通等多项规划,坚持把产业协同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主动构建相互支撑、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千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南昌形成产业互补,推动融合发展。加强九江与南昌的交通连接,积极打造昌九联通设施,持续升级水水、水铁、水公、水空多式联运网络,促进昌九从局部衔接转向深度融合,提升大南昌都市圈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支持赣江新区建设,充分利用国家级新区的政策、资源、品牌优势,不断创新市场化配置方式,推动资源要素集聚,提高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效率,强化上下游产业链承接形成产业错位发展,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产业相互支撑、交通设施畅通便捷、生态共治共享的新发展态势。
实施多领域对外深度合作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优势临港产业,构建以临港工业为引领、航运物流业为支撑、现代港口服务业为纽带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努力打造“1+3”高端化工产业,按照“1+1”模式发展口岸关联产业,推进“物流园区+航运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深化跨江产业合作,鼓励九江市经开区与黄冈市黄梅县进一步深化合作,与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发达城市共同搭建产业转移平台,探索匹配的市场运营机制,优化沿江流域管理机制,厘清雷同产业,减少同质化竞争,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吸引企业跨区域投资,鼓励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依托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平台,加强经贸、旅游、电商领域的对外交流,不断完善九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三流合一”,加快打通“关、汇、税、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为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技术支撑。稳妥推进海外仓建设,依托龙头企业资源,组织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到海外建仓设点,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跨境新兴金融产品,提供多渠道融资服务,助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培育高品质自主品牌。
四、以“四大行动”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建设区域文旅中心为建设目标,构建“一山一水多业态”的发展格局,推动庐山、庐山西海景区与城市旅游联动发展,谋划文旅、农旅、体旅、工旅、游轮、民宿、康养多业态融合的精品线路,形成“山、水、城、产”文旅品牌体系,加快实施文旅提升“四大行动”,全力打造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一是实施百里长江风光带提升行动。对长江九江段沿岸内外堤绿化美化进行统一规划,确保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加大对沿岸的宝塔、楼阁、寺庙、炮台遗址等人文遗迹的保护修缮力度,规范保护单位监管机制,改善文物安全态势,弘扬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友好型滨江生态岸线,合理规划滨江休闲绿带,打造生态公园、湿地保护区,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独特的城市滨江风貌。加快百里长江风光带夜景亮化提升,打造长江水上夜游、沿江文化休闲游线路,优化沿江空间布局,加强美食购物、时尚创意、风情演艺等基础设施,整合沿岸文旅资源,开发精品定制、形式多样、文化厚重的文旅产品,推动旅游品质提档升级。建立智慧管理系统,对风光带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风光带的保护和提升工作,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是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稳步推进九江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整合文化、历史、旅游资源,打造多元化文化展陈馆,推进美术馆、非遗馆、科技馆“三馆合一”项目建设,提供多元素的文化体验。加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支持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和景区创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与国内外优质旅游景区交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扩展旅游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人流量承载能力,升级公共旅游设施,提供便利舒适环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大力宣传推广旅游资源与产品,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满足游客需求,保障旅游体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多方权益。建成绿色生态的环鄱阳湖、环庐山西海旅游公路体系,合理规划公路绿色建设,采用环保材料建设公路,结合自然景观沿线合理布局观景区、服务区。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智慧商圈和五星级酒店建设,制定智慧商圈和五星级酒店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确保与城市发展目标和文化特色相协调,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智慧商圈,丰富商业业态,提升商圈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商圈和酒店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体验。
三是实施品牌效应提升行动。以“庐山天下悠”为主品牌,整合“山盟海誓”“信步江湖”“读书浔阳”特色旅游线路,围绕庐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发挥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庐山世界商界精英大会、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等重要节会引流作用,深入推进长江区域品牌合作,加快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坚持以融合提升促进消费提质。加强“引客入浔”政策支持,创新品牌效益提升路径。加大“一县一品”县域文旅品牌创建力度,大力提升文旅服务水平,打响“四寻”服务品牌。坚持山江湖城联动、山上山下一体,以“大庐山”为龙头,带动“环庐山”,舞活“泛庐山”,形成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的全域旅游格局。
四是实施旅游业态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全天候旅游,围绕夜景、夜娱、夜秀、夜购、夜游、夜食、夜宿等,策划一批主题鲜明、文化浓厚、情景融合的沉浸式夜间文化旅游娱乐和消费产品,丰富中心区块夜间游览游玩项目,加快推出系列夜间精品文旅产品,实现文化和旅游市场“白+黑”式融合发展[10],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夜间消费需求。丰富“旅游+”应用场景,推动旅游与研学、康养、体育、游轮、夜经济、民宿等深度融合,打造多条业态融合、互动可玩、特色凸显的精品旅游路线。大力提升文旅数字化水平,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区域网络覆盖,开发综合性智慧旅游平台,集成预订、导览、咨询等功能,提供个性化旅游推荐,探索开发5D实景演艺、VR科技体验馆、街头主题光影秀等数字化产品,利用数字智能系统,收集分析旅客行为数据,优化旅游产品。(作者:孙志伟、王鑫亮、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