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存在户外用品购买市场混乱、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参与者盲目追风、生态破坏与行业发展相矛盾以及户外俱乐部行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一、我国体育户外运动现状
1.1、我国体育户外运动现状分析
(1)参与人群。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全民健康,各层次、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踊跃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我国体育户外运动虽起步较晚,但依靠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资源优势发展十分迅速,户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大众体育的进步。现如今,户外运动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当前,我国体育户外运动的参与人数已超过4 亿人次,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群。
在性别方面,我国体育户外参与人群中男性比例较高,但近年来女性参与者的数量逐渐增加,甚至在某些户外运动项目中,女性参与者已成为主力人群,个别户外项目女性的关注指数和参与度均超过男性,打破了男性主导户外运动的传统格局。在年龄方面,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均有涉及,年龄差异较大,但各年龄段的人群在参与户外运动类型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例如,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时尚、刺激的户外运动项目,如潜水、攀岩、滑雪等;而老年人则更注重舒适、舒缓的户外运动,如徒步、登山等。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户外运动的参与人群与当地户外资源及经济水平亦有巨大关系。户外运动的独特优势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妙的体验,因此,居住在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居民参与户外运动的比例较高。且户外运动的组织开展较为方便,因而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2)项目类型。
体育户外运动的项目类型丰富,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各类运动项目。包括登山、徒步、露营、骑行、越野、滑雪、潜水等。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推动了我国体育户外运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3)市场规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走出家门,奔向自然受到热烈追捧,促进了我国体育户外运动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消费者对于户外运动装备的品质和颜值要求越来越高,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户外运动装备、赛事服务、教育培训等细分赛道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 年)》明确指出,到2025 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将超过3 万亿元。《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3)》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为1971 亿元,预计2025 年将增至2400 亿元。即便如此,我国体育户外产业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高端户外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得不到满足,产品安全保障不过关等。
1.2、我国体育户外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不足。
安全无小事,在户外运动中,生命安全更是重中之重。一些户外爱好者在参与活动时,缺乏对地形、天气等自然条件的了解,盲目自信且追求刺激感,未能对潜在的危险有足够的准备,导致危险到来时无法应对。部分户外运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生态环境破坏。
体育户外运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户外活动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
首先,体育户外运动对植物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形式。直接影响包括火灾、踩踏、移除以及营火材料采集等,这些行为会直接对植物造成伤害。间接影响则包括土壤流失、外来物种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通过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或引入新的竞争物种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同时,体育户外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许多户外运动的参与者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导致一些热门户外目的地成了“垃圾场”。这些垃圾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还可能对野生动植物造成危害。例如,塑料袋等难降解垃圾会对土壤和微生物造成长期污染,而动物误食这些垃圾则可能导致其死亡。最后,体育户外运动也可能对水资源造成破坏。例如,在徒步、越野跑等运动中,参与者可能会穿越河流、湖泊等水域,如果他们在水中丢弃垃圾或进行其他污染行为,就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此外,一些户外运动项目还可能涉及在山区、高原等水源地附近进行活动,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就可能对水源地造成破坏和污染。
(3)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关于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的通知和管理办法,如《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危险性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管理的通知》等,旨在对高危险性户外运动赛事进行规范。但我国户外运动风险管理体系发展尚不完善,国家体育总局对此的管理尚未细化。陆续出台的户外运动管理条例、规章制度在地方落实不到位,始终存在管制力不足的问题,仍需逐步落实和完善。自发性户外运动组织团体的无序性、难控性,使得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保障发展困难重重。
二、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2.1、户外用品购买市场混乱
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群数量庞大,对户外用品有巨大需求。参与者在进行户外运动,如徒步、登山时,往往对装备有高质量的要求。近年来户外运动的热度不断上升,大量新品牌逐渐涌入市场,因与知名产业品牌相比缺乏竞争力,往往采用低价格的方式吸引消费者,在产品制作方面缺乏品控能力,导致产品性能不足,甚至部分产品存在虚假宣传的现象,忽视了户外用品的功能性。另外,部分商家通过仿制假冒伪劣产品,低价销售获取利益,消费者在购买时真假难辨,扰乱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能力。
2.2、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颁布的文件强调要加强我国户外运动产业的设施建设,这说明在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有政策支持的,但部分地区仍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在经济落后的部分地区中,资金条件有限难以开展,另外受地形地貌影响,山地、丘陵等地区需进行土地改造,导致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山地中地质灾害频发,易出现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对户外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也造成了巨大阻碍。
2.3、参与者的盲目追风
参与者的盲目追风正成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中的显著阻力,由于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对自然风景和户外挑战的过度美化吸引了大量户外“小白”盲目参加,在缺乏必要安全意识前提下,参与到户外运动的行列当中,导致风险事故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救援资源的压力。现如今我国救援组织力量薄弱,失踪、失温等事故的频发,对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是一种巨大的消耗。户外事故的频发不仅会对参与者本人带来伤害,同时也引发其他人对户外安全保障的质疑,从而抑制户外产业的消费。
2.4、生态破坏与行业发展相矛盾
一方面,参与者在参与户外活动时没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垃圾乱丢乱弃、破坏植被,甚至与本地居民产生矛盾导致封山禁行,让其他爱好者失去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工作中左右为难。户外运动产业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建设,利用地方特殊环境资源,如湖泊、草地、海滩等,推动了户外运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发新地区路线可以带动当地消费的发展,请向导、住民宿等实践为当地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对外推广。然而,户外活动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参与者的不作为导致草地退化、水土流失、雪线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这些对大自然的危害都是难以逆转的。
2.5、户外俱乐部行业管理不规范
体育户外运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行业管理仍存在不规范的问题。许多户外组织未经工商注册,领队缺乏专业培训,导致他们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力不足。在市场宣传方面,忽视了户外运动的危险性,将消费者的安全置之度外。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户外运动的规范和管理不够全面和具体,对于违规开展的户外活动,有关部门未能做到及时查停和处罚。(作者:孟祥铭)
下一篇:我国体育户外产业发展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