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物流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型要素载体,通过三维空间资源再配置与技术创新扩散,正在重构现代物流的价值创造范式。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深入揭示低空经济与现代物流“ 技术跃迁―制度调适―网络重构”的协同演化机制,论证现代物流在突破传统物流平面约束、实现物流网络时空压缩与价值涌现方面的理论内核,为研究数字经济时代物流产业升级提供系统性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意义。
一、低空经济赋能现代物流内涵
从理论特征来看,低空经济赋能现代物流发展呈现出三维度的内涵:一是技术跃迁性,5G 与AI 技术的应用驱动边际成本递减,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并提升了效率;二是制度创新性,空域确权对交易成本的系统性削减,通过弹性化的空域管理制度完善了低空运力网络的制度基础设施;三是网络外部性,表现为节点密度与运输效能的超线性增长关系,低空经济通过构建高密度运输网络。
二、现代物流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解构
1. 智能化与低空化的跃迁通过要素数字化解耦与非线性重组,低空经济成功突破了传统物流平面的约束,构建了动态感知、自主决策的拓扑化协同网络。无人机与物流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物流系统从机械控制向生物体式自适应的范式转换,推动了物流协同网络的智能化升级与效率提升。
2. 绿色化与能效化的跃迁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引擎,将环境约束内化为技术内生变量,推动物流价值创造函数从规模经济向生态约束下的帕累托最优重构。低空运输的碳足迹显著削减,标志着物流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为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思路。
3. 数字化与动态化的跃迁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即时解析与反馈闭环,形成需求波动与供给弹性的动态均衡机制。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物流网络的动态优化与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了物流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显著优化了物流要素的配置效率。
三、低空经济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的协同机制
低空经济与现代物流的融合发展,本质上是技术经济范式跃迁的具象化过程,其理论内核深刻遵循“创新扩散―体系重构―生态进化”的演进逻辑。
在技术维度,低空运输技术的突破性应用,尤其是无人机集群与智能感知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物流生产要素从传统的地面平面配置向立体空间拓扑重构,形成了智能装备与数字基座深度耦合的新型生产函数。
在需求维度,随着即时性与精准化服务需求的结构性升级,物流体系被迫突破传统运输网络的物理边界约束,构建了陆空协同的价值网络拓扑结构。这种需求驱动的范式变革,促使物流企业重新审视传统的运输网络设计,逐步构建起高效响应、灵活调整的物流体系。
在制度维度,空域管理制度的弹性化创新为低空运力网络提供了制度性基础设施,形成了技术创新与规制演进的正反馈机制。通过政策激励传导、技术溢出效应与市场价值捕获的交互作用,多元主体协同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了物流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向立体价值网的范式跃迁。
在生态维度,这种多维度的范式变革,标志着物流产业正经历从效率优化到价值重构的质变。其演进轨迹深刻诠释了技术革命驱动下产业经济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规律,为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低空经济赋能现代物流的场景研究
1. 城市末端配送的时空压缩低空经济通过无人机技术突破传统城市配送的道路约束,实现配送路径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拓扑转换。5G 通信与多源感知技术的融合,构建起城市物理空间与数字孪生空间的实时映射关系,使无人机集群在复杂城市交通场景中形成自主避障与动态路径优化的生物型智能。通过多源感知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无人机可以自主识别障碍物,动态调整飞行路径,实现高效、安全的城市配送任务。智能调度系统通过动态调度算法优化配送路径,将刚性时序结构转化为弹性时间序列,实现了需求波动与运力供给的时空精准匹配,显著降低了资源浪费与时间延误,提升了物流系统的灵活性与应对能力。这种“空域穿透― 时间解耦―智能涌现”的范式创新,标志着城市物流体系正从传统的平面资源配置向立体时空优化的高阶形态演进。通过技术集成实现运输服务生产函数的拓扑重构,低空物流在突破地理约束与提升时效弹性两个维度同步拓展了帕累托效率边界,为物流服务的高效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 应急物流体系的韧性增强传统地面物流系统受限于基础设施的刚性连接,在灾害场景下容易面临节点失效引发的系统性崩溃风险,而低空物流通过构建异构节点体系和多维路径网络,形成“多模态―弱关联”的弹性拓扑结构,借助空域节点的动态接入与立体路径的即时重组,打破地理空间对物资流动的刚性切割。这种空间解耦机制赋予应急物流系统非均衡状态下的自组织能力,当灾害导致局部网络瘫痪时,低空运力可自主形成替代性物资通道,实现应急物流网络在空间维度上的韧性重构与功能代偿。其理论价值在于突破传统运输系统的静态优化局限,构建基于动态适应的新型空间组织范式,通过空域资源的弹性配置实现灾害响应能力的质变式提升。这种范式创新不仅优化了应急物流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还为灾害响应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动态适应机制的引入,物流系统能够在灾害发生前后快速调整运输路径与节点布局,确保物资流动的连续性与效率。
3. 供应链时空边界的三维拓展
低空技术驱动的供应链变革本质上是物流时空配置范式的结构性跃迁,其理论价值在于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延展模式向三维立体拓扑结构的范式转换。
空间维度上,无人机网络通过空域垂直开发构建“三维仓储―动态配送”立体架构,优化物流节点多维布局,实现多路径动态调配与空域资源灵活重组,显著提升供应链空间适应性与抗风险能力。时间维度上,低空运力弹性调度与智能补货系统协同,推动库存管理从计划性批量处理转向需求触发的瞬时响应机制,通过动态算法将运输时间转化为内生价值参数,提升时效性与响应效率。
这种“空间拓扑重构―时间动态优化”的综合机制,标志着物流系统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占有向时空价值最优化的高阶形态演进。其理论突破在于解构工业文明“平面延展―线性时序”的供应链组织范式,构建数字文明“立体渗透―弹性时序”的新型时空架构。通过低空技术的赋能,供应链体系不仅实现了从静态优化向动态适应的转变,还推动了物流服务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价值创造的提升,为供应链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五、低空经济赋能现代物流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
1. 搭建低空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为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可从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商业模式创新等维度搭建低空物流产业生态体系。第一,技术创新是低空物流产业生态体系构建的核心,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突破,主要包括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智能避障、远程调度、大数据分析、5G 通信与北斗导航系统集成等,提升低空物流的运行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第二,为实现物流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政府部门需做好顶层设计,将物流企业、无人机制造商、科技公司等各方参与主体纳入物流运输网络中,从而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新生态。
2. 推进低空智能技术创新,提升物流运行效率技术创新作为低空物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实现现代物流产业高质量转型,释放低空经济活动,现代物流产业企业需全面推进低空智能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低空物流运输效率。第一,物流产业企业需围绕物流运输特点,加大无人机、空中飞行器等运输设备研发。从而提升低空物流运输的安全性。例如,针对飞行器配送物品载重、巡航等问题,企业需进行动力创新与负重测试,以此来提升飞行器的承载能力,从而满足物流运输需求,避免因为货物自身问题影响配送效率。
第二,为保障低空物流运输安全性、精准性,企业需加大飞行技术研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前沿科学技术,从而提升飞行器的自主导航、避障、配送等能力,确保飞行器能在城市密集区或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稳定地执行物流运输任务。
第三,为提升低空物流运输协同性,可全面推进5G 通信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低空物流配送中,需通过高效的5G 网络来完成飞行器与地面调度的数据传输,也能实现不同飞行器之间的协同作业,如更换运输商品,切换配送路线、空中救援等任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低空物流运输的全过程监控,从而确保物流运输的安全性、稳定性。
六、结论
本文通过解构“ 技术跃迁―制度调适―网络重构”的协同演化机制,揭示新质生产力涌现的理论内核。突破技术决定论与制度中性假说的理论桎梏,论证技术可能性、制度弹性与网络扩展性的动态均衡构成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条件。理论贡献在于构建三维分析框架,阐明数字时代要素重组遵循“技术触发― 制度响应―网络固化”的螺旋演进规律。实践启示指向政策设计需转向技术―制度―网络协同的生态建构,通过制度弹性预留创新试错空间,依托网络拓扑实现创新扩散的指数级增长。(作者:翁勤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