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驱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前景及产业链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我国新能源电池将迎来技术革新、产业链协同、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阶段。基于此,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循环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电池技术是低空飞行器商业化进程的关键力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与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将迎来应用场景驱动的重要技术革新、产业链协同与生态融合发展以及循环经济赋能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一、技术革新方向

1)固态电池加速量产进程。固态电池作为新能源电池领域的“革命性技术”,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可有效规避传统电池易燃风险。当前,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原型验证阶段,计划于2027 年实现量产;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鲲鹏固态电池、上海上汽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全固态电池项目也将于2026— 2027 年逐步落地。预计2027 年将成为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到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节点,2030 年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 Wh/kg,加速UAM和物流配送服务的普及。


2)快充和换充技术创新。空中出租车、无人机物流等低空经济核心场景对飞行器“即充即飞”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电池快充技术向10 min 充电至80% 的目标迈进。未来,快充技术将与换电模式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空中充电站+ 智能换电网络”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满足高频次飞行需求。


3)AI 驱动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升级。低空飞行器对电池的安全性、耐久性要求极高,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健康状态、温度控制及充放电效率,并结合AI 算法优化电池性能,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未来,智能电池管理系统将与飞行器导航、调度平台深度集成,形成动态能源管理网络,保障飞行安全与能源高效利用。


4)多元化技术路线协同发展。尽管锂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氢燃料电池在长航时、重载场景中优势显著。根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报,氢燃料电池或将成为货运无人机的补充动力选项,而固态/ 半固态锂电池将持续主导消费级市场。未来,新能源电池技术或将形成“锂电为主、氢能为辅”的互补格局,满足低空经济多样化场景需求。

低空经济驱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前景及产业链政策建议

二、 产业与生态协同发展

未来,新能源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产业链协同与产业生态重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跨领域合作与全球竞争加剧。低空经济的发展促使电池企业与航空器制造商形成深度绑定,加速全球范围内关键核心技术主导权的争夺。以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国轩高科与亿航智能的合作为例,企业通过联合开发航空电池技术、动力电芯及储能系统,实现电池技术在抗震动设计、高倍率放电性能等航空适配性方面的优化,并推动标准化电池模块的制定,有效降低产业链整体成本。当前,我国在固态电池研发及低空经济政策支持上占据先发优势,但欧美日韩企业正加速布局,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计划于2030 年前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未来,技术专利争夺、供应链本地化将成为竞争焦点。


2)政策驱动标准一体化与生态体系建设。随着“十五五”期间空域开放试点扩大,低空飞行器需求激增,政策将加大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补贴力度,推进适航电池认证的规范化与统一化。工信部已明确推动低空装备电动化、无人化发展,加速电池安全标准的认证实施。在此背景下,头部电池企业将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共同制定电池跌落测试、热失控防护等行业规范,确保技术应用符合监管要求。同时,政策引导还将促进充电网络、空域管理、安全法规等配套体系的完善,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3)应用场景拓展与价值效益释放。随着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电池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城市电网巡检无人机、空中物流分布式储能系统等场景;固态电池将逐步向医疗急救无人机、消防机器人等高风险领域延伸,并从物流、农业等基础场景向城市空中出租车、跨境运输等多元场景延伸。这种技术渗透不仅推动新能源电池与低空经济细分领域的深度融合,更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优化资源调度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低空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带来大量退役电池,预计到2040 年,全球eVTOL 电池废弃量将超过50万t。构建“低空+ 新能源电池”循环经济体系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制度框架构建与激励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的完善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自2024 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上海、江西、河南等地政府已率先出台专项政策,围绕空域管理改革、循环经济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展开探索。2025 年,国家层面计划建立低空经济标准体系,明确退役电池回收责任主体,要求企业从生产端设计可拆卸、可追溯设计,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直接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强电池回收技术研发,强化生产企业的退役电池回收主体责任,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2)核心技术突破与应用场景拓展。技术创新是破解退役电池处理难题的关键突破口。在回收技术领域,将重点攻关电解液无害化处理、铜铝锂等关键材料高效提取技术,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在梯次利用方面,充分发挥磷酸铁锂电池长寿命优势,将退役电池二次应用于储能系统、低速无人机、农业植保等低功耗场景,延长价值链条。同时,依托AI 驱动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从源头减少退役电池产生量,为循环经济细分行业提供技术支撑。


3)协同生态构建与模式创新。产业链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空企业与电池企业通过联合研发eVTOL 专用电池,将车规级电池技术迁移应用,并同步规划退役电池回收网络。政府牵头组织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区域化电池回收网络,建设低空专用电池拆解示范工程,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形成政产学研协同体系。此外,企业积极探索以租赁代替销售的商业模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的同时,实现电池流向的有效管控,为退役电池集中回收处理提供机制保障。

四、低空经济驱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政策建议

低空经济与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技术革新、政策引导、资本驱动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需从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规划。未来十年,伴随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低空应用场景拓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面向“十五五”规划及长远发展,二者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抢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建议将低空经济与新能源电池协同发展纳入“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制定《低空经济与新能源电池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明确2026— 2030 年技术攻关、产业集聚、标准建设等核心目标。设立“低空经济国家重大专项”,重点支持eVTOL航空电池、固态电池、智能回收技术研发,力争到2030 年实现航空级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50 Wh/kg。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出台《低空经济电池安全与循环利用管理条例》,全面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明确电池设计、生产、回收全链条责任。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回收行为,通过补贴政策引导合规企业主导市场。推动航空电池适航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联合工信部、民航局等部门制定eVTOL 新能源电池性能分级标准,规范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热失控阈值等指标,掌握全球技术话语权。


2)聚焦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瓶颈与生态共建。建议支持优势中央企业与科研院所组建“低空经济电池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固态电池、高功率快充技术、充换电技术,以及低气压、高海拔等极端环境下的电池适应性技术。设立国家实验室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等航空电池材料,以及智能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基础研究,形成“技术突破- 专利池- 产业化”的创新闭环。推动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鼓励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头部电池企业与布局低空经济的大型央企合作,共建“飞行电池联合实验室”,加速车规级电池技术向航空领域转化。支持高校开设低空经济与新能源交叉学科,定向培养电池材料、航空适航、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订单式”人才输送机制。


3)构建循环体系,推行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建立退役电池“梯次利用- 再生利用”双轨体系,可由央企牵头建设区域化回收网络,在低空经济示范区布局智能拆解中心,实现铜铝锂等关键材料回收率超95% 的目标。推广“电池即服务”模式,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电池资产集中管理,利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电池流向,降低回收成本。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对使用再生材料的电池企业给予增值税减免,并纳入ESG 考核指标,推动再生材料高值化应用。支持企业联合开发退役电池储能系统,应用于无人机充电桩、eVTOL换电站等低空经济配套能源站,形成“退役电池- 储能- 绿电”循环链条。建立空域数据银行,实现飞行器电池状态实时监测与残值评估。


4)健全保障机制,统筹产业融合与风险防控。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对航空电池研发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首台套产品提供保费补贴。探索“碳积分+ 电池回收”联动机制,允许企业通过再生材料使用量兑换碳配额,增强市场化激励。建立“红黄蓝”预警机制,动态监测关键核心航空电池技术路线的成熟度与商业化进度,防范技术与市场风险,避免重复投资。推动低空经济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鼓励电池企业开发“车- 航两用”产品,分散技术路线风险。(作者:牟思宇,尤帅,谢宇斌,王绛)




上一篇:低空经济驱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协同发展策略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