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实践路径

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着文旅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开发力度不够,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单一,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对此,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协同开发,整合文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品牌效应,科技赋能文旅,培育文旅人才,以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

1.1 协同性保护开发与整体性规划统筹力度不够

越西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保护利用、规划管理、统筹发展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文旅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利用开发度不够。近年来,越西县以文昌文化、红色文化、古蜀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对应的旅游景区及景点,为其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然而,在此过程中破坏了一些珍贵历史遗迹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例如,在文昌故里景区打造中,不仅损坏了部分原有的文昌遗迹和遗物,而且对中所镇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二是管理不善。越西县各景区内管理人员较少,每到节假日,景区内的禁止标识牌存在“失灵”现象,乱停车、乱摆摊等现象屡禁不止。其中,一些小商小贩甚至将摊位挪到景区周边的人行道或停车位内进行经营,在破坏景区美观的同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可能产生安全隐患。三是文旅产业整体统筹规划不合理。文昌故里景区建于县城平坝内,而今日山头景点及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则建于海拔超过2000m的小山之上,各景区间相距过远,难以实现文旅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四是村民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靠的是政企合作,村民参与度不高,从中所能获得的回报较少。同时,村民及小微企业在创办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配套基础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常遇到征地难、融资难、程序难等问题,致使越西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1.2 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单一

近年来,越西县在推进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融合发展模式单一,创新度不高。一方面,文旅创新融合发展在“形”上层出不穷,“神”上止步不前。据统计,越西现有彝族刺绣、彝族漆器、文昌洞经音乐等35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通过游览大部分旅游景区,能够充分且完整体现出越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景点寥寥无几。例如,在文昌故里景区中,看到的多是各种小型的休憩广场和人造景观,用来集中展示越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景点仅有一个,即在景区二期建造的展示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长廊。长廊外简单用照片挂着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简介,里面零星摆放着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游客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拍照观赏,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貌似“形合”,实则“神离”。另一方面,越西县文旅创新融合发展途径主要包括在县域内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及定期举办对应的文化旅游节,如文昌文化旅游节、非遗国潮、油菜花节等,这些方式较为老套单一,缺乏吸引力。同时,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形式主要以文艺演出、文昌讲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传统静态观赏方式为主,游客自主性文旅体验内容过少,难以全方位凸显越西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旅游的潜在优势以及二者的聚合效应。


1.3 文旅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文旅产品同质化是长期以来阻碍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民族地区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丢失,只是对传统建筑、服饰、表演等简单复制,在市场上小尺度范围内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存在严重雷同现象。二是文旅产品缺乏品牌效应。越西贡椒、核桃等小众品牌比比皆是,但像彝族刺绣、彝族漆器、文昌美食等极具开发潜力的文旅产品却在主流市场有实无名,未能形成品牌效应。三是文旅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资本的逐利性诱使一些商家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文旅产品制作上采用简单人工或机械化处理,致使民族地区多数文旅产品的实用性及观赏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感。四是文旅产品的文化内涵被扭曲。不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商业利益所磨损和扭曲,与其本真品质品味背道而驰,令人担忧。支格阿鲁本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在全体彝族人民心中具有崇高的社会威望。然而,凉山州某啤酒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为提高啤酒知名度居然公开用支格阿鲁作为啤酒名称,引起了凉山各界彝族学者和民众的强烈谴责。


1.4 专业文旅人才流失

一批高素质、精业务、有活力的专业文旅人才是促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越西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四面群山环抱,与外界联系较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诸多高校或名校毕业的文旅人才到越西就业的意愿相对较低。同时,因地方人才政策或其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越西县长期留住高素质文旅人才的能力较弱。这直接导致越西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专业文旅人才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也成为阻碍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文旅产品同质化、文旅市场秩序混乱、旅游管理及服务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都与文旅人才流失严重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吸引和招揽更多有才华、有学识、有活力的青年才俊汇聚越西,用才智为越西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是当下越西县及其他民族地区在摆脱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中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5 文旅创新宣传力度不够

新时代,全媒体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例如,甘孜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因其拍摄的高质量短视频内容在众多媒体平台上狂揽了近千万粉丝,通过其创新性多样化的媒介宣传,极大地促进了甘孜州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相比之下,越西县在文旅创新宣传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无特色文旅宣传主题歌曲。越西县虽一直有“文昌故里,水韵越西”的文化旅游品牌,但知名度有待提高。全媒体时代,一首扣人心弦的文旅宣传主题歌曲是让越西文旅迅速步入大众视野的重要突破口。二是文旅宣传作品在“量”上层出不穷,“质”上有待提高。从整体上看,越西文旅宣传作品内容过于平铺直叙,更新周期过快,缺少创意,尤其体现在短视频文案设计、配音及场景转换等方面缺少亮点,缺乏吸引力,致使官方融媒粉丝量过少,线上文旅宣传力量过弱。三是线下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力度不够。越西县每年文化旅游活动开展次数过少,导致可供文旅宣传新颖题材寥寥可数,难以形成文旅宣传爆点。

二、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2.1 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协同开发

政府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及其融合发展中发挥指引、调控、服务与监督的作用,在文旅融合中具有核心地位、主导地位。推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靠政府掌舵领航。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协同开发原则,整合挖掘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在越西文旅资源的开发建设中,要优先保护珍贵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尽最大努力保留其原汁原味。同时,要坚持推进文旅资源与生态环境协同开发,保护好越西当地原有的优美生态环境。二是坚持政策导向,管理并行,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要加快制定出台《越西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谋新篇。同时,建立健全越西县旅游景区管理制度,适当增加景区管理人员,严格整治景区乱象,守住景区美好形象。此外,要强化对越西文旅市场失信经营主体的惩罚力度,以确保文旅市场风清气正,增强游客的消费信心。三是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是深厚乡土文化和纯朴民俗民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美丽乡村人文旅居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推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人翁地位,简政放权,重点优化民宿、农家乐、小微企业在创办过程中的审批程序,并在其经营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和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汇聚各方力量成为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合力。


2.2 整合文旅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第一,整合文旅资源形成集群效应。全面考量和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旅资源,促进文旅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在每年例行的文旅活动中,除文艺晚会、文昌讲坛、民俗文化展演等常规形式外,可增加当地特色美食品尝、果园采摘、民族服饰体验、民族建筑参观等多样化内容,全方位提升游客整体的文化旅游体验感。同时,以重现文化经典为主旨,着力创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参展厅。参展物要坚持形神兼具的真实性原则,对每种与目标主题文化有关的器物或典籍进行一比一深度还原,强化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的真实感。文化经典的呈现方式力求多样化,例如,在越西彝族服饰、红色故事、传统技艺的展现上,可通过荧幕影音介绍、专业人员讲授、实物展览、游客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以全面增强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的趣味感。第二,创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定期举办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将传统节日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例如,彝族火把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这种将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既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同时,可在各景区内创建一个集读书、茶饮、休息、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书吧,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以书会友,增长知识,提升境界。通过举办非遗文化、红色文化、彝族文化知识竞答活动,设置相应奖项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使游客既开阔眼界又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验文旅活动的乐趣。


2.3 打造品牌效应,科技赋能文旅

首先,重点打造高品质特色文旅品牌。对民族文旅产品进行科学策划,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分析,从消费者心理出发,既不过度商业性消费民族文化资源,又要积极实现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打造具有品牌性体系化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坚持立足民族地区特色,着力打造民族特色美食、彝族刺绣、彝族漆器等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并配备常态化、规模化、专业化文旅产品生产队伍,构造拥有地域话语权的民族特色文旅产品体系,突出品牌品质和特色优势,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公众文化知识产权普法活动,提高民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各种歪曲、抹黑、盗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行径。其次,用科技赋能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引入现代科技,推进智慧旅游。通过“5G+文旅”模式,实现各景区5G网络全覆盖,打通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经脉”。二是着力推出数字化文旅产品。综合运用大数据、AI、VR、AR等先进高端科技,着力打造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馆以及其他各种数字化文旅产品,如AI电影院、VR观光车、智能演艺厅等,推动文旅产业智能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


2.4 坚持敬贤重士,培育文旅人才

一是政策层面,要让人才上得来。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高精尖文旅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人才引进招聘文旅专业人才,与旅游企业和院校等机构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二是执行层面,要让人才下得去。运用现代新媒体教学设备,定期对新录用的文旅人才开展线上线下综合业务能力培训,着力提高其文旅产品设计与打造、文旅资源整合与开发、旅游管理与服务的三大能力,从而全面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三是兜底层面,要让人才留得住。在文旅人才引进的待遇方面,地方政府既要从物质层面给予适度倾斜,切实落实相关政策,又要在精神层面的关怀上保障文旅人才的各项权益不受侵犯。四是不断优化民族地区文旅人才队伍结构。通过部门绩效梯度考核,奖优罚劣,让知识与劳动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促进文旅人才队伍适度良性竞争,不断提升文旅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文旅人才从内心上产生对本职位的归属感与幸福感,真正留住人才。


2.5 巧构宣传模式,筑梦文旅飞扬

“酒香也怕巷子深”,能否构筑强大的文旅宣传阵线,是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汇聚音乐力量,歌唱文昌故里。

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寻找国内著名音乐词曲家,谱写民族文旅宣传主题歌曲。作词上可兼用彝、汉、英等语种进行创作,作曲方面可加入彝族口弦、月琴、毕摩诵经等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全面唱响“文昌故里,水韵越西”文旅金字招牌。二是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文旅,传播品牌价值,通过数字影像艺术展现乡村自然景观诗意般的优美画面。建立一支高水平、体系化、常规化全媒体运营团队,专门负责文旅宣传视频的拍摄、剪辑、配音、投放等环节,力图用有内涵、有水平、有质量的文旅宣传作品吸引游客,全面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立足多元文化繁荣的地域资源优势,定期开展以文昌文化、彝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活动,让四方游客走进魅力彝乡,深刻感受多元民族文化与景色、美食、服饰碰撞的魅力。同时,文旅宣传部门可借助多种题材,促成宣传爆点,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作者:龚秀勇  莫色阿木)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财政金融联动融资模式优化建议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岛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