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定西市陇西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系统梳理了陇西县在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上取得的成绩,具体如下:
一、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高度注重粮食安全,推进引洮灌区、渭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造提升灌溉面积12.1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1万亩,粮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在中药材、马铃薯、菌菜、肉牛等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上联合攻关、率先突破,建设陇西药圃园,改扩建陇西种质资源库,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6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16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建设国家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川河经济带和渭北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总投资3.8亿元的百誉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二期)等设施农业项目6个,建设总投资2400万元的首阳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等示范基地46个,共5万亩。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实施5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万头肉牛产业园项目,培育养殖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7个。稳定马铃薯、玉米种植面积,中药材面积扩大到50万亩,其中栽植万寿菊5万亩、淫羊藿50亩,新建设施果蔬基地1万亩。新培育农业企业5个、专业合作社70家,新增“三品一标”15个以上。加工农产品40万t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9%。
二、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统筹规划,着力加强以水利、电网、道路、梯田等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比如在水利建设方面,实施渭北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水利工程和渭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持续推进引洮灌区、渭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改造提升灌溉面积12.1万亩,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1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在全县10个乡镇24个村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和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的高效发展。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中药材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主体。
三、加强现代农业品牌建设
坚持以品牌培育为支撑,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切实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中药材品牌建设方面,2017年,“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验收;2016年,“陇西黄芪”和“陇西白条党参”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7年,“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陇西打造“中国药都”、进行中医药品牌建设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农业产业品牌建设方面,目前全县已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9个,积极申请农产品商标品牌5个、“三品一标”品牌21个,例如“大胡子”腊肉、“陇之味”浆水特色农产品品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走科教兴农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广泛开展农业教育培训,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年来,全县平均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次),培训人员4.5万人(次),农民技术员达到1.5万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27人,认定274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70人,专业技能型93人,专业服务型11人。同时,陇西县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暨“归雁工程”行动,已有271家企业、合作社与全县215个行政村通过“特色产业、消费帮扶、绿色发展、稳岗就业、乡村建设、特色文化、组织建设和东西协作”形式实现结对共建。各共建企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5162.15万元,完成“万企兴万村”县级项目认定3个,市级实验项目认定1个。
五、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生产体系
坚持把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村级配备信息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土地向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2022年,全县新增流转土地18.8万亩,土地集约经营面积达66.89万亩。全县建成5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146个,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45万亩”[1],有力提高了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按照“五强化、五提升”的要求,强化属地管理,完善监管体系,大力推行网格化、痕迹化监管模式。依托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道地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1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13个,村级追溯点8个,经营主体追溯点12个,所有数据全部录入省级平台,追溯大数据不断完善。(作者:张富珊)
下一篇:乡村振兴视域下产业振兴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