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百山祖国家公园后广保护点(清凉亭)提升工程的建筑实践(以下简称清凉亭)为例,以EOD模式为核心理念,提出并探讨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落实生态优先原则,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EOD 模式下国家公园内既有建筑的更新提升策略,为今后自然保护地内既有建筑的再利用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一、清凉亭项目区位
笔者通过结合EOD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亲身参与的清凉亭保护点提升设计项目为例,探讨EOD模式下国家公园内既有建筑的更新提升策略。清凉亭项目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地处百山祖国家公园的主要入口。庆元县十多年来一直被评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86%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山林苍苍,树木丰茂,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种珍稀动植物集聚于此,自然生态条件格外优越。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园两区,包括了钱江源和百山祖两个区域,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成为我国目前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丽水政府始终牢记并紧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百山祖国家公园“加强生态保护,尽量维持自然景观风貌”的殷殷嘱托,大力倡导支持保护和全力助推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工程的实施建设,取得了极为卓越的实践成效,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丽水经验。
二、主要问题
清凉亭承担着对进入国家公园的人员的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安全检查等重要资源管理职能。房屋建设于20世纪70年代,因公路等级的提升,该用房已闲置多年,破旧不堪,已成危房,不具备国家公园的森林防火、资源保护等功能;同时,为了完善国家公园科普教育、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功能,亟须对现有的管理房进行修缮提升。
原有保护站点已有两个一层框架结构建筑,分别用作公共卫生间与管理用房(图1)。项目团队在经过现场的调研分析之后,认为现有建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保护管理的功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森林保护人员的工作需求;第二,建筑形象与周边环境不够统一协调,对周边自然景观利用不足;第三,设计中对百山祖国家公园以及庆元当地的地域特色挖掘、文化深入剖析和传承开发不够,较难体现和传承原有的地域文脉。
图1 清凉亭现状照片
三、EOD模式下国家公园内既有建筑的更新提升策略
3.1 完善生态治理功能
百山祖国家公园内保护基础设施的更新与提升对于发展庆元县旅游产业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只有进一步确保百山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才能保证有效保护国家公园周边的山水生态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地块内原有两间一层房屋,面积较小,且其中一个完全用作了公共卫生间,仅有的几间管理研究室面积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生态治理工作需求。项目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为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保护的影响,不宜扩大占地面积。所以在本次设计中,通过对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确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更新或拆除,避免因建筑物老化而导致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在保证建筑占地面积不变,保留部分原有建筑结构体系的前提下进行了局部二层的加建,扩大了原有的建筑面积,增加了水质分析、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会议等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用房所需功能。通过对百山祖国家公园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百山祖国家公园森林安全问题,也可让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周边村民的生态意识。
3.2 综合利用环境景观
建筑与自然有机统一,人和建筑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存在于环境也改造着环境。建筑是人与自然沟通联系的媒介与桥梁,要让人与自然良好地沟通,就需要将建筑“融”于环境,更好地契合于自然环境之中。
设计的基地周边群山环抱,林木茂盛。场地西侧一条碧蓝溪水静静流淌而过,自百山祖的深山之中流向庆元县城。溪水沿岸有一条蜿蜒的小路,由远及近,为人提供了多方位的观景视角。场地东侧一条道路将人们引向国家公园的深处。优美的景色令人动容,所以在本次设计中,对周边的环境景观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是设计出发点之一。原有建筑将公共卫生间布置在靠近溪水的西侧,对环境景观的利用较为不足。设计首先调整了功能上的布置,将对景观要求更高的森林保护管理人员的办公与会议等功能置于近水一侧,将公共卫生间功能调整到靠近道路的东侧,可达性更高,便于游客的使用。此外,还因循地势,结合原有溪水沿岸的坡地景观,布置了两层观景平台,另将靠近溪水的既有建筑坡屋顶改为可供观景的屋顶平台,形成三级退台,提供了多方位的观景视角。原有建筑闭塞的立面经改造设计后更加通透开放,可纳四方之风景于户中,营造出兼具渗透性和融合性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良好的景观环境视野,透过葱郁的树木可以欣赏山水相映的美景,感悟“天人合一”的奥秘(图3)。
3.3 延续县城地域文脉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源自于人类本性中对家园故土的眷恋。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历史,文脉钩沉。就如诺伯格·舒尔茨所言,地方是人的“存在之根”,地域文脉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文化、记忆与情感的累积和沉淀,是上下、左右、前后多维视野下人文与自然相关影响因子的综合把握。而面对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在高速发展,各个地区的城乡面貌却日渐趋同,地域性受到极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建筑所承载的地域历史的责任。
庆元县是廊桥之乡,廊桥的历史之久、数目之多、形态之美、技艺之精都令人印象深刻。设计中在原有两建筑之间加建一茅草屋顶,起到联系两座建筑、方便保护管理人员生活与工作的作用,也适应了当地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特点。屋顶的木构架对庆元古廊桥的“三折边”“五折边”“交叉木”的木撑拱构架建造体系进行了转译,用“八”字形的榫卯木构错叠拼接而成,不用一丁一卯承托起屋顶的茅草。木拱支架的美妙弧线传递了古代匠人智慧,承载着庆元廊桥文化(图4)。
在材料的使用上,设计中摒弃了原有建筑地域特征模糊的瓷砖与白墙立面,因地制宜地采用了百山祖国家公园内丰富的毛石与木材资源。当地材料的使用使得建筑风貌上能更好地消隐于自然环境之中,与环境和合共生,同时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本土特征,延续了庆元的地域文脉。
3.4 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国家公园是人民的公园,国家公园既有建筑更新设计是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的窗口,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文化需求。清凉亭的改造提升设计场地位于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入口,是公园门户级的保护站点,在满足保护功能的同时,具有接待与展示功能,服务到访国家公园的游客,带动特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到访游客除观光审美的体验外,更能了解到国家公园的科普教育,获得感悟知识和特殊的体验。
此外,百山祖国家公园内物种多样性高,发展出了食用菌、甜桔柚、林下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该保护站点的更新以EOD模式为指导,夯实当地“绿水青山”本底,更好地满足森林防火与生态保护的需要,成为国家公园特殊生态系统研究的落脚点,全面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结语
清凉亭的提升改造设计中利用自然资源,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与周边生态环境的一致,针对国家公园特殊的区位环境,适时地提出了以生态为导向发展的EOD模式应用,通过该项目的设计,对建筑新旧关系的溶融、自然环境的利用、地域文脉的体现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进行了思考,是一次在EOD模式下,对国家公园内既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的有效、有益的尝试。在我国目前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发展背景下,EOD模式融合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的发展方式和解决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发展目标,与两山理论高度重合,将会是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可行的生态化路径,对设计师有着重要的启示。(作者:栾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