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 EOD 模式核心要义的要求,近岸海域环境整治 EOD 项目须以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为基础,充分挖掘生态环境要素价值,创新发展特色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开发经营平衡项目总体投资,由一个市场主体一体化实施,进而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产业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近岸海域整治 EOD 项目以海洋、海岛、岸滩等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资金流入到海域生态修复、海岛生态综合修复、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近海岸滩综合整治等重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领域,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文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生态系统增值。同时,项目实施也为海洋特色生态产业注入发展动能。近岸海域环境整治 EOD 项目主要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关联性强、区域特色鲜明、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类型,如生态渔业等生态环境依赖型产业、海洋医药等生态环境敏感型产业、海洋服务等人才聚集型产业以及其他复合型产业。生态价值提升促进关联特色产业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生态产品的价值被释放到产业经济价值中。关联特色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治理形成有机整体,经济价值不断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关联特色产业的发展便具备了可持续性,生态-经济双向促进机制得以建立。
图3 近岸海域环境整治 EOD 项目运作机理
案例实施路径
案例一: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与海港经济融合发展
EOD 项目实施区域——宁波市象山县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港口城市,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区域内有著名深水良港和国家中心渔港,海域面积超过陆域面积的 5 倍,具有典型的渔港城市特征。区域内海洋资源丰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生态特别保护区等坐落其中,海洋生态环境良好与否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人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频繁,项目区域内近岸海域水质较差、海岸带人为干扰严重等问题逐步显现。本项目聚焦海域水质较差、富营养化较高,海岸带结构简单的问题,通过划分不同区域存在的特定水环境问题,实施流域水生态综合修复和渔港海岸线生态修复与环境工程,同步修复入海河流和沿海岸线,提升主要入海河流生态环境,统筹解决陆源河流污染和海源流域污染,全面改善海域生态。在产业内容方面,发挥项目区域海洋渔业特色优势,选择生态渔业、海洋信息产业和海洋文旅为切入点,建设生态渔业、海洋信息产业聚集地,保护传承海洋渔文化与非遗文化。项目收益主要为渔需品等渔港服务收益、海洋信息服务收益、海洋文化旅游收益,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切实促进产业的保值增值,而产业的经济价值溢出也保障了生态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
本项目通过对区域内流域、海洋综合治理,以及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发挥渔港生态条件良好,渔港服务产业链条完整成熟的基础优势,以海洋资源、海岛资源、海洋渔文化等综合开发为载体,培育形成特色渔港产业,推动当地海洋经济链强链、延链、补链,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创新充分融合,为海洋“两山”理论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 4 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与海港经济融合发展典型路径
案例二: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修复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
EOD 项目实施区域——温州市洞头区为我国 14 个海岛县之一,是浙江省重要的“海上门户”,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板块,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的“海上花园”建设地。区域内拥有 302 个岛,最大的岛屿面积 28 平方千米,具有独特的海岛旅游资源,部分区域已建成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级海洋公园,同时,海洋海岛特色文化传承完整,文旅资源较为丰富,海岛经济特点突出。但近些年海岛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临近海域水质较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项目识别海岛及近岸海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性实施“无废海滩”建设、海岛山体与矿山生态修复与治理、红树林蓝碳保护开发、美丽海湾提升、港区环境污染治理等工程,塑造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滨海湿地功能,改善滨海岸滩风貌,系统修复海岛海域生态系统。基于海洋旅游资源优势与基础,关联产业选定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实施海岛旅游片区开发、沙滩整治提升、水上运动开发、跳岛游开发、古村落景观文化挖掘、康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通过文旅康养运营收入、旅游消费、商铺租赁等经营性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投入,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与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本项目重点关注岛礁生态整体修复与提升,统筹考虑岛礁附近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以近岸海域水质提升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为主线,系统提升近岸水域质量,修复海岛海湾生态,同时通过海洋海岛文旅资源挖掘开发,形成文化传承与休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海洋、海岛、海岸特色凸显。项目的实施形成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群众收入高水平提升的良好格局。
图5 海岛生态环境修复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典型路径
案例三:入海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种养融合发展
EOD 项目实施区域——山东省日照市为滨海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高地,生态优良、和美宜居。区域内建有大型水库,为市民生活及东部沿海区域大工业项目提供供水服务,是区域内重要的基础设施。随着人口的增多和产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水域水生态失衡、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发展。本项目通过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解决水库及流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实施生态种植园区建设、生态渔业产业链建设、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实现苹果、茶业、花鲢等农产品加工销售及门票、餐饮消费等文旅融合项目收益增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本项目以水库周边生态湿地保护修复与治理为主线,以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三大关联产业为支撑,深入践行 EOD 模式核心要义,畅通“两山”转化路径。项目通过实施区域内村庄搬迁及环境整治等环境质量工程,系统化解流域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集中治理入海口污染问题,净化海水养殖环境,提升水库及周边环境质量,打造水库生态屏障圈。同时。将库区生态资源综合开发作为发展核心,搭建生态产业发展平台,基于生态农业、生态渔业优势,拓展上下游深加工业、平台销售等方式,实现产业链有效延伸,一二三产高度融合,培育形成特色产业。统筹推动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水源地保护、优质资源升值、乡村振兴三大目标有机统一。
图6 入海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种养融合发展典型路径
基于 EOD 模式的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类典型路径,均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挖掘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基础,契合 EOD 模式“有效融合、增值反哺”的核心要义。近岸海域环境整治 EOD 模式的推进实施,为海水养殖环境整治、入海排污口及直排海污染源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亲海岸滩环境整治、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美丽海湾示范建设等近岸海域环境整治重点任务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作者:徐文力,赵云皓,卢静,杨高玄,代毓,张钦,徐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