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模式下的河东社区环境更新改造策略

本章以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EOD模式下社区建设的目标以及老旧社区改造的多元化原则、居民导向原则、绿色可持续原则、传承文化原则、地域性原则、以及分步分阶段改造原则六大原则,在以基本的改造方法为前提下,对目前的社区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寻求一种低成本、易实施、易维护、可持续的更新方法,并在已有的绿色景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绿色体系,使道路和交通的空间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区的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化住区。并根据第三章建立的EOD模式下的社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准表层六个方向指标提出相应的社区环境更新改造策略(图5-1、5-2)。

社区环境指标准标层与更新策略关系图

图5-1 社区环境指标准标层与更新策略关系图

EOD模式下河东社区环境更新总体策

图5-2 EOD模式下河东社区环境更新总体策


一、整合社区空间布局环境

活力社区空间,完善合理的空间布局。复合多元城市功能,打造以商务办公、学校、风水塘、居住配套等分段式、多元化的功能形态来提升河东社区城市活力。


1.1 改造协调建筑外观

改造建筑外观,协调社区风貌。社区建筑的外立面是公共空间的主体形象,它的形态、色彩、肌理等都能将社区的空间质量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变化,进而影响着居民对该空间场所的亲疏。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河东社区的建成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养护,造成了一些房屋的外墙油漆脱落,以及一些私人搭建和悬挂衣服的情况。所以,要提高河东社区的城市生活环境的整体活力,就必须进行城市生活环境的优化。


在改造中,统一外墙的颜色,统一门窗材质,对违建雨棚等进行拆除,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漂亮、整齐的外立面环境。另外,也要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在北方可以考虑增设建筑保温板,更换节能玻璃;而深圳属于南方沿海地区,在保证建筑物安全性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墙体、屋面等空间的立体绿化作用,实现建筑节能。还可以在建筑物的顶面和外墙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的能量可以用于住宅自身。


1.2 优化建筑空间布局

优化建筑布局,提升空间形态。从调研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老旧社区都采用了行列式和复合型的布局方式,这就造成了社区布局的僵硬。随着当前社区规划理念的更新,与功能完善的现代商业社区相比,行列式布局不利于居住区内各种功能的分布。因此,应沿街道适当增加一些沿道路方向的低层建筑,来强化社区内的街面,将零星的空间进行整合,在局部形成完整的封闭和半封闭空间。


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活动场所,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不善等问题,造成了场地的可达性差,垃圾堆积,路面设施破损,景观绿化缺失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场地进行重新整修,并采用绿色隔离墙或设置车辆停靠石,以防止场地被停放。除此之外,还应该将社区内的零碎空地进行整合,对宅间空间进行综合利用,尽可能地构建出一个拥有一定规模的活动场所,并以场所的位置和面积为依据,对绿化景观和活动设施进行合理的布置。


1.3 合理拆除社区建筑

拆除非法自建,增加公共空间。目前,我国的老旧社区大多是一种行列式的居民楼,楼群之间的距离太近,房屋之间的绿化空间太小,光线不足,很难满足住户的室外活动需要。同时,社区中还保存着一些较早建造的厂房和简易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影响了社区的环境质量,还存在着一定的火灾隐患。在进行更新改造时,对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和违章建筑进行拆除,消除社区的负面空间,将腾退出的土地重新设计为公共绿地或社区集中活动场地。


1.4 丰富公共空间类型

丰富公共空间类型,串联碎片化的小空间。老旧社区布局紧凑、活动场地面积有限,户外活动场地的功能应与不同时期居民的需求相结合,使场地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最好的方式满足不同居民的活动需求。并创建小型场所,营造私密空间,保障居民社交活动。并将一些“零碎”的空间尽可能转化为可供居民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增加居民间互动的可能性和途径。


在生态主导和生态优先的基础上,本次河东社区改造将合理集中生态居住、商业、教育、医疗和历史文化建筑布局,为社区提供较为合理的公共开放空间。本次河东社区更新改造预复合多元城市功能、统一建筑外立面,构建片区活力轴线、从而激发城市社区活力,展示社区未来发展的新面貌。形成“一核•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布局(图5-6)。


一核:公共文化活力中心(西乡园)

一带:生态公共活力服务带(西乡链)

一轴:东西文化廊道(印象西乡)

多组团:宜居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商务办公区、教育服务区

河东社区空间布局图

图 5-6 河东社区空间布局图


二、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环境

补全多元社区功能,健全社区公共服务,打造共享社区,提供全天候、多元化、高品质的社区服务,促进社会交往互动。

为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社区中的公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老旧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也逐渐呈现出老化的现象。现有的生活服务设施已不能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家格拉斯在一项关于居住区邻里环境的研究中发现,认为住宅小区的社会动态性是由社区内的公共服务和居民自身所构成的。社区公共设施的改善,将会对社区中的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正面的影响。


2.1重新整理线路管网和铺装

将废弃的缆线、电杆、交接箱、供电箱和各类老旧的墙体负载物进行清理,通过把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区域串联起来,增强了社区室外空间的趣味性,同时也为社区内的住户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和可能。人行道、室外活动场地采用透水铺装,宅旁绿地设置植草沟,把一般的树木池塘改成下沉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透水路面对部分雨水进行下渗处理,达到了降低峰流量、净化雨水的目的。透水铺装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半透水和全透水结构。社区内广场铺装等轻载型地面铺装,建议采用全透水结构透水铺装(图5-7)。


2.2更新室外休闲活动设施

需要对所需新增的配套设施进行再整理,对已有的配套设施进行维修。拆除长期状况不佳或布局不合理、利用率极低的外部设施,并根据场地、绿化及使用情况,对各类设施进行重新布局改造。增设邻里中心,教育配套中心。公共配套设施、文体活动场地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临近公园、风水池,使居民的活动与交往有一个舒适绿色的环境,且与温氏家祠打造的文化设施共同布局,形成本片区的社区邻里中心和教育服务中心,为周边居民服务。增加包括羽毛球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老年活动场地以及运动器械等在内的社区运动场所,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往。


2.3关注特殊群体对于设施的需求

考虑到社区老人和儿童的人群占比较大,提出了在居民中增设幼儿游戏、老年人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建议。对于健身步道,在设计时,应将其与景观相结合,提供多个出入口,并在途中提供座位和休息空间。同时,加强儿童运动空间的设计,增加活动场所的趣味,使活动场所的颜色更加鲜艳,形式更加多样。本次规划欲使古树与儿童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在社区古树周围打造多彩的童趣广场,衔接周边文体设施用地。通过在社区内建立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增加无障碍设施,以适应各个年龄层的需要。


2.4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优化

对社区的环卫设施统一规划,提高社区内的整体公共空间的品质与卫生品质。对易发生事故地区及盲区等区域,要补充夜间照明的设施,保证社区达到夜晚照明的要求。同时,在社区内增加垃圾收集点,进行垃圾分类,保证社区室外环境优美。为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及室外活动,应适当增设公共厕所。

在建筑限高内,组合裙房和塔楼,增设幼儿园与学校,同时增加商业空间,弥补老旧社区商业空间多样性的不足。


三、完善社区景观环境

完善景观环境,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串联区域山水资源,缝合城市绿脉,结合西乡河景观、廊道、屋顶花园等塑造立体、多维绿化空间。


四、传承社区文化环境特色

传承文化特色,创建人文西乡印记。延续东西文化长廊,保留宗祠、古树,传承西乡特色文化。

社区文化是推动社区观念形成,增强社区归属感,推动社区治理的一种重要软力量。在文脉的传承中,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断地积累和积累着,而这些积累又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它又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每个社区都经历了时间纵向发展,都会有自己的文化沉淀,所以,在进行社区的改建与更新时,一定要对其历史与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同时,通过举办有组织的文化活动来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亦是提高社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改善道路交通环境

梳理路网系统,活化交通空间。保证人车严格分离,并对停车位进行合理的规划,是老旧社区道路环境改造的关键。路面的坡度、崎岖不平,以及混合泊车等现象,给周边的居民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中的私人汽车的数目大大增加。大部分的老旧社区在建设的时候都没有安装地下停车设施,社区内的停车设施根本无法与之相匹配。导致社区内交通拥堵,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交通。因此老旧社区交通环境空间在更新改造上应满足以下几点:构建连续舒适的慢行体系、明确分离人行与车行、合理设置社区出入口、优化停车系统。


六、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环境

鼓励公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社区的生态化发展,不仅需要建设者的参与,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人们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大众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中,既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作者:冯丹)




上一篇:EOD模式下的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现状

下一篇:基于EOD理念的“市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模式研究(附案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