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的空间管控方案从宏观层面决定了园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为产业布局和企业选址提供指导,促进园区内、外的协调,为园区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实现园区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目前规划环评的空间管控方案与园区高水平管理需求还存在差距,规划环评编制单位需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产业园区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可行的空间管控方案,使规划环评能够起到推动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园区与环境协调和谐的作用。
一、研究配套的计算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产业控制带的计算方法”(下称“计算方法”)的研究,并早日发布实时,为规划环评的空间管控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技术依据。对于“计算方法”,本文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建议参考排污许可证的成功经验,按行业的产排污特点进行区分,制定不同行业的产业控制带计算方法。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可根据目标敏感地块周边的规划和周边现状企业,选择不同的产业控制带计算方法,体现出不同园区、不同产业区块的特点。
第二,建议产业控制带的具体范围可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浮动空间,给予规划环评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此,产业控制带的设置能够更有弹性、更加精细,对园区的产业集聚也更为有利,做到“结合园区实际”。
二、制定敏感目标保护方案
建议研究针对零散的农村居民点的产业控制带设置标准,满足条件的超小规模居民点可不设置产业控制带,减少园区建设用地开发的限制。而对于已有明确搬迁计划的敏感目标,在搬迁计划落实前应严格落实产业控制带的设置,以此倒逼搬迁计划按期落实,落实搬迁后产业控制带自动取消。园区内为企业配套的宿舍区和租赁保障房无论用地性质如何,皆可不设置产业控制带。园区内新设敏感目标则不应自动设置产业控制带,以此倒逼敏感项目的选址更谨慎、更合理,避免因为在园区内不合理地引入敏感目标而造成厂群矛盾。
三、空间管控方案应与园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上海市的产业园区普遍都有数年至数十年的开发过程,各个园区的开发程度各不相同,污染排放强度和污染源分布也有所差异,不同的条件和开发现状也使得每个园区内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若忽略了园区内污染物分布的实际情况,不但难以发挥规划环评源头防控作用,还会错估园区开发的环境影响。因此,空间管控方案应结合环境质量现状和环境影响预测章节的结论,对于已经形成一定开发规模的园区,优化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区已经形成的企业布局,在环境空气污染物高浓度区适当提高准入要求,低浓度区适当降低准入要求,在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区则应实行限制准入等措施。针对园区内的敏感目标,可通采用软件预测反向推导出对其所受到的废气污染影响主要来自于哪些地块,进而对这些地块上的现有企业提出更严格的环保要求,对拟引进的项目提出更严格的准入要求。
由于每个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产业布局、开发目标都迥然不同,规划环评应突出园区的产业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园区实际的准入要求和详细合理的负面清单,切不可简单仿照其它园区的产业准入要求,影响规划环评准确性。
四、空间管控边界应固定化、可视化
规划环评的空间管控的边界应尽可能依托厂界、道路、河道、管廊等现实的物理边界,实现固定化和可视化,避免出现穿越企业厂区或厂房的情况。如前文所述的“计算方法”发布实施后,规划环评可在计算得出结果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计算方法”所许可的浮动范围内,选择现实的物理边界作为产业控制带的边界,避免不合理边界对企业和园区日常环境管理造成影响。
五、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除了现有程序上的信息公开以外,建议加大对园区规划环评的宣传,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规划环评的内容和作用,并将意见征集对象扩大到园区企业,尤其是规划环评空间管控方案所涉及企业和居民的意见。只有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众参与才是充分的、全面的、有代表性的。
公众参与的形式同样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邀请相关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园区主管部门、园区企业代表、普通民众代表共同参与座谈会,积极利用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交流园区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规划的优化调整建议,不但可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作者:曹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