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市乡村规划建设角度思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方案如何做?

  清远市从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到乡村规划、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全面开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本土乡村地域特征村容村貌村风等方面显著改变,村民地域幸福感提升。本文从清远农村面临的多种具体问题出发:从物质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到精神面貌的建设,到整体规划。规划师的角色变化,由开始的自上而下规划,到引导提高村民公众参与积极性,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乡村建设方法。这一路的摸索与发展,其实都在强调“三农”问题在重振化进程的重要性,强调城乡一体化。

  城市的资源集聚,如巨大的黑洞,对生产要素(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单一流向集聚效应。清远近几年城镇化率逐年上升,理论上乡村的宏观发展趋势应该是逐步收缩,乡村建设行为应该逐渐减少的,而实际上,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让乡村地区积蓄的矛盾和问题异常的复杂和多元。如同全国普遍村庄的一样,清远乡村面临同样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老龄化”、“空心化”、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人才存量不足、千村一面等。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重在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因此乡村规划与建设,在整体战略部署中尤为重要。
广东清远市乡村规划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1、基础设施建设,整体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
  二十年前清远已在响应国家的“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政策,但千头万绪一手抓,未经系统规划建设,效果不明显。直到“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开展,国家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明确村容村貌等物质基础建设,这个过程经历了“康居”、“宜居”、“人居”三阶段。

  1.1 物质环境主导下的“康居”村庄整治
  这一阶段主要是“自上而下”、以完善物质环境为目标的村庄整治任务,规划通过现状调研,了解村民们关注点,结合村庄整治要求,确定规划建设重点:
  建筑:拆除影响防火防灾的破房、危房、棚房等无法使用,无历史保留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修缮现有住宅,规划预留新建住宅用地。
  市政:提高村庄主要道路等级和路面质量,增加路灯,解决出行与公共照明问题;增加供水供电设施,清理河塘、垃圾,规范排污设施,设置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环保公厕等基础设施,解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环境:配建村民文化和运动场所,重要集体活动场所(如祠堂),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公共绿地、宅间绿地,美化生活环境;改善村庄入口形象。

  1.2 规划统筹下的“宜居”村镇示范
  以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打造一批特色示范村,通过典范示例,带动区域农村宜居建设。因地制宜,不盲目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同样的设施。早期我们在一些村庄建设了现代化污水处理系统,前期建设有财政支持,但后期维护成本高,分摊到户,即使每月几块钱,村民也很不情愿。建设上,利用现有的本土材料,打造乡情味浓厚的村道村宅等,切忌大拆大建;发掘乡村传统智慧建设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如生态沼池、涝池;利用本土绿植,美化庭前院后、公共绿地,打造原生态自然空间风貌,切忌照搬城市绿化概念。规划上,保持原有脉络肌理,路网格局,保护耕地、菜地、林地、鱼塘、水泊等现状自然地理资源。

  1.3 系统思维下的“人居”城乡建设
  村庄环境整治后,村庄规划的建设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村民从“等、靠、要”的心态,到个人家园责任意识增强,主动维护建设;从不知“美丽乡村”的内涵(曾有不少村民认为村庄建设是为申请工程量,向政府要补贴的手段),到后来从集体利益出发,明确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设意愿和要求。这阶段体现全过程、多角度的公众参与规划制度:前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征求意见,初步成果意见征询、批前公示及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给村民展示的成果,采用一张规划图解形式,以村民看懂听懂为目标。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部分自主意识较强的乡、村庄还引进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农民自主参与和利益到户等方式来运作,中心城区周边乡镇部分村庄建设了村集体所有的幼儿园、农副产品加工厂。

  2、乡风文明建设,地域特性显示,稳定性提升
  保护承载传统文化的空间要素,明确乡村与空间价值观的联系。规划建设应注重传统文化活动空间系统的建立,深入发掘乡风民情的内涵。为组织展开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乡村文明,重点打造美丽乡村治理人才。

  鼓励引进高素质人才表达文化情怀,举办公益活动,推广商业活动,宣传乡村文化。例如,清远阳山每年秋季举办环游乡村骑行节;佛冈正月有豆腐节;连山三月有盘王节;连南排瑶三年举办一次“耍歌堂”;龙舟之乡山塘,五月有龙舟节……不仅提高了乡村知名度,创造了商机,带动旅游业,形成了产业链,更重要的是这些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活动,宣传了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乡情乡风,让乡村在传统文化的延伸线上发展。

  3、产业规划转变,人才回流,家乡归属感提升
  3.1 产业振兴,要做到结合自身实际
  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从第一就业空间中释放出来,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只有真正地把农业产业做起来,在本土提供就业机会,才能实现人才回流,使村民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在产业振兴中,要做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并不现实。无论从空间风貌,还是从产业特色上,在相同的自然资源禀赋下,相同的生态环境特征下,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相对发展,应该是趋同的,应统筹规划,优化现有产业结构,整合资源优势,促使产业互补,协作发展,形成生态农业,特色渔业、工业、旅游服务等多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形成符合地域特征的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既要反对千村一面,又要反对一村一品[4]。

  3.2 人才振兴,鼓励支持“人才”上山下乡
  清远农村现状人口情况与全国普遍现象一样,文化素质相对高的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呈现“空巢化”“老龄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随着产业整合与规划思维转变,农村人口外流趋势得到缓解;同时,随着城乡联系不断密切,乡村独特的要素资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口。

  2018年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清远市所辖英德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考察调研,习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随后习总书记还参观了连江口镇连樟村,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通过对近10年清远市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乡村规划许可情况进行统计(见图1、图2),能说明一定的返乡置业趋势。其中2011年和2017年分别为总规改版年,由于城市中心城区版图扩大,原区域内部分乡村建设用地变为城镇建设用地,该部分乡村规划许可停止申请,出现一个“低点”。随后城市道路市政设施往郊区或更远的范围扩张,使得原来的“远郊”村庄变为了“近郊”村庄。

  十年期间,规划相关部门对农村宅基地建设项目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共6 017宗,宅基地共47.60万m2,住宅建筑面积137.21万m2,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作出行政许可共48宗,占地3.58万m2,建筑面积21.56万㎡(含村办幼儿园、小学、村委办公楼、村文化室等)。互联网与电商的发展,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便利,不少大学生竞选“村官”。离市区较近的乡村,每天城乡往返通勤,非单一流向的趋势开始出现。城镇与乡村的空间边界开始模糊,空间景观差距缩小,联系城乡之间的交通、信息等设施越来越发达[3],这些都为“人才”返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支持。

  4、结语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在未来落实好农村的乡村功能将不仅仅是提供生产服务的地方,更是作为生活的场所,城乡融合,人才返乡,乡村功能的转化趋势与发达国家趋于一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乡村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城市也不再是“到不了的远方”,使得“乡愁不再愁”。(作者:江穗芬)


上一篇:湖南娄底产业转型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思路

下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规划研究——以乌海市海勃湾生态涵养区规划为例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