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下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下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镇沅县九甲特色小镇规划为例

  目前山地小城镇因各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普遍缓慢,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许多城镇为了急于摆脱贫困,依托现状资源忽略生态环境采取就地式粗放发展,导致山地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面临山地城镇产业发展问题,需在生态环境保护下考虑其产业的选择及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山地小城镇的特点及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应在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的选择和产业发展,并以九甲特色小镇规划为例,提出了九甲镇产业发展方向及山地城镇化下产业、生态、人居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下九甲镇产业、环境的良性发展。

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规划,镇沅县九甲特色小镇规划

  1、山地小城镇的特点
  由于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山地小城镇与坝区、平原小城镇在村落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形态、产业发展格局、农业生产模式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别,造就了山地小城镇独具一格的空间形态。每个小城镇因各自资源状况和用地条件的不同,其发展形态也不同,但是山地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仍然有其共性,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交通条件、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且都受山地地形地貌的限制和影响,导致山地小城镇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居环境建设都充满挑战,因此在规划上要充分分析山地小城镇的特点而进行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2、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以云南为例,全省山地占94%,坝子(盆地、河谷)占6%。全省128个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笔者有幸参与了一些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编制,其中大多为山地城镇,这些城镇虽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经济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地形条件、交通条件以及农业生产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产业发展呈现结构不合理、欠缺动力、生态压力、规模分散等多种现实问题。

  2.1 山地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特色不突出
  大部分山地城镇因受用地条件、交通条件、技术知识的限制,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镇域范围经济发展缓慢。以临沧市双江县山地城镇勐库镇为例,2010年三业分别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9%、2.42%、6.68%。陆良县山地城镇召夸镇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0:40:10。2011年普洱市镇沅县九甲镇全镇经济总收入68:22:10。以上三个小城镇均为云南省山地小城镇,从上述数据分析三个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都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

  2.2 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山地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大多以自发、随机的方式进行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技术、交通等支持,导致产业发展上没有特色发展方向无前景,即便有部分小型企业,但是仍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运行,带动效应不明显,并且由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科学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也没有技术含量高的投资企业进入城镇进行投资,使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缺乏推动力。

  2.3 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对云南来说,大部分山地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还处于粗犷式发展时期,第一产业以农业、林业为主,许多小城镇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大大降低,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干旱、洪水等,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另外因山地小城镇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矿、铁矿、铜矿以及石材等资源,有部分资源由乡镇企业或者私人企业非规范化开采,造成区域范围环境污染、山体破坏、植被减少等问题。

  2.4 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规模分散降低经济凝聚力
  目前山地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大多是根据镇域范围内的资源条件分布决定,往往山地小城镇因为地形地貌的变化,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分散,导致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在规模和空间上分散,造成经济凝聚力降低,带动作用不大。目前许多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不仅要考虑产业的特色,还要考虑产业发展有没有前景,能不能做大做强,形成小城镇的经济支柱。所以山地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不仅要从产业结构、产业类型上进行转变,还要考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类型是否符合山地小城镇分散不均匀的用地条件。因此应引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根据小城镇资源条件进行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增强经济凝聚力。

  3、镇沅县九甲镇产业发展规划
  3.1 九甲镇产业发展现状
  现状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以烤烟、核桃、茶叶、蚕桑、畜牧业、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绿色、生态发展格局,但是分析其现状产业发展状况,发现九甲镇的资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产业的类型和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目前九甲镇的产业发展仍然处于粗犷发展阶段,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下一步产业的发展要更突出产业特色、合理协调一二三产业结构、加强三次产业之间的产业协作。

  3.2 生态环境保护下九甲镇产业发展方向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形成第二产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改变原有的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的产业模式,减少因大面积开荒毁林对环境的破坏;

  (2)引入生态学原理,发挥九甲镇现状优势生态因子的引导作用,打造九甲镇绿色产业基地。即结合九甲镇现有的资源、用地、气候等生态优势,引导产业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核桃、茶叶、蚕桑为主的绿色种植业,并通过统筹规划,将农民的用地进行整合统一管理,定期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教育,打造绿色种植园区。并且结合绿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养殖基地,形成绿色畜牧业产业,为农业的种植提供生态肥;

  (3)加强产业间的循环,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加工基地,将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就地深加工,形成特色产品,为当地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也可销往外地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4)九甲因哀牢山而素有“绿色氧吧”支撑,气候独特,空气清新,是城里人度假体验的好去处,同时作为民族特色镇的九甲,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特色,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九甲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机遇。旅游业不仅对环境破坏较小,也必将为九甲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绿色农业、养殖也为旅游的发展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趣味。

  3.3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协调
  九甲镇在产业发展上结合镇域情况,规模化发展核桃、茶叶、畜牧业、蚕桑等第一产业,核桃、茶叶等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二产业,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首先核桃、茶叶蚕桑都以经济林的形式增加山地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同时畜牧业的大力发展为农业种植提供生态有机肥;其次核桃、茶叶等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建立,使九甲镇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就地收购,大大增加其附加值,生产出来的产品如包装核桃、茶叶、生态肉类、蛋类又可作为旅游产品,销往本镇旅游市场或者外地市场;另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成规模的绿色种植业、养殖业为旅游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可形成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体验旅游、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协作的生态化模式。

  3.4 产业、生态、人居三位一体化构建实现就地城镇化
  为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九甲镇通过镇域基础设施的完善,绿色农业种植规模化、乡村建设特色化,构建产业、生态、人居三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九甲人口数量较少,并且大部分分布于乡村,要想提高城镇化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打破原有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地城镇化方式,形成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通过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农村产业基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进而提高镇域城镇化水平。首先,通过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基地、生态工业产业基地、旅游景区和旅游接待中心,实现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并且在各产业之间形成经济的循环发展,以农促工,以工带农,绿色农业带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支持绿色农业。其次,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构建“绿色九甲、人文九甲”,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实现产业的生态化,加快经济可持续良性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更加和谐。最后,产业的支撑加快经济的发展,绿色产业保证生态优质化,对人居环境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证,有利于城镇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提升。在产业、生态和人居环境三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实现城镇的快速发展,这座桥梁是绿色,是畅通无阻的,是展现产业、生态、人居三者之间和谐相关的纽带。

  4、结语
  面对山地小城镇的经济发展缓慢,依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山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山地小城镇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下探讨山地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有利于解决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九甲镇产业发展规划中,居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提出产业的发展方向,将产业、生态、人居构建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对山地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环境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作者:张林 刘作燕)

 


上一篇:【产业发展规划】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培树的思考与对策

下一篇:长春新区产业集聚区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