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融合在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新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对产业链延伸、结构的拓展、要素的聚集及机制的创新,实现资本、技术资源要素的跨界配置,从而促进农业在生产、加工销售和旅游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最终推动区域的三产融合。在农业产业融合中,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具有较好的耦合性。农旅融合是以农业经营者为主体而创造的,以农业为基础开展休闲采摘、度假旅游、农业科普、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使旅游者获得丰富的农业知识体验,以及参与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利用旅游业带动园区的农业发展。农旅融合是实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
中机院(
http://www.reportway.org):现代农业园区应当从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规划,农业园区的农旅融合发展也必然如此。具体来说,“农旅融合”应该是农业产业生态、农业景观形态、农业旅游业态、农业历史文态四个方面的融合,即“农业四态融合”[3]。
农旅融合是农业农村发展大势所趋,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因地制宜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道路。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以及脱贫奔康产业园,从而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4]。
1 福善镇上善茶园发展条件分析
1.1 区位地理条件
福善镇位于达川区东南部,距达州市主城区35公里,幅员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万余亩,森林面积2.5万余亩。境内东西高,中间低,属丘陵地区,东部魏家山海拔910米,与西部金刚山相对,形成两道天然屏障。境内有佛教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真佛山。上善茶园现代农业园区选址所在地位位于于福福善善镇镇莲莲花花村村,,总总规规划划面面积积2244..77公公顷顷,,如如图图11所所示示。。
图1 上善茶园区位分析图
莲花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呈莲花形状,山中遍布大小溶洞。中间为平原和塌陷天坑,天坑呈密集型分布,大小相连,最大的塌陷天坑深达80米(位于苞谷坪旁),如图2所示。莲花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生物链完整。系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乔木以马尾松、柏树、白夹竹为主;林下灌木草本分布:尖棘、马桑茅草等,四旁以柏木、香椿、柑、柚、桑树等;竹类以慈竹为主。有百年古树15株,珍稀树种13种,野生动物56种。
1.2 文化资源条件
上善茶园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莲花村位于真佛山风景区后山,距离真佛山直线距离3公里,周边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莲花村具有悠久的孝善文化传承,目前当地百姓之间依然流传着许多关于孝善的故事传说,莲花村被周围百姓称为中国孝善第一村。目前村上建有孝善广场、二十四孝长廊、儒教文化景观墙。
2 园区定位与功能分析
2.1 规划思路
上善茶园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打造人文景观、产业景观构成多样旅游度假观光系统和真佛山一体游。借助莲花村的山体资源营造莲花广场、国学馆、一茶一品中华明种园、手工坊等节点。将国学教育、采摘、度假、制茶融入茶园生产中,丰富产业链条。集中对居民点进行改造提升,并且打造成为风貌统一的精品民宿、民居等,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大园区的产业维度,丰富乡村旅游,使得园区总体上形成“茶产业+旅游观光”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2 规划原则
上善茶园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要以科技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和产业比较优势,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综合社会效益。所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四大基本原则:1)充分体现田园风光,生态发展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体现农业本质和乡村风光。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一定要充分体现真正的田园风光,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让游客进入园区就如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他可以忘掉烦恼和困扰,充分享受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2)科技引导原则,将现代科技应用到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是时代的需要、未来农业的必然选择。3)产业融合,创新思路原则,要以创新的思路理解现代农业园区的农旅融合,大胆打产业融合组合拳,争创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4)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最大限度地进行生态化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的理念,使园区的生态平衡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
2.3 总体定位
上善茶园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定位:川东地区的“茶道”体验圣地。依托真佛山风景区,以茶产业为载体,以孝善文化为表达,打造一个集茶产业品牌运营、茶产业种植加工、茶产业观光旅游、科教学习的茶田基地。将各个景观节点与孝善和茶道相结合,成为真佛山的后花园,度假养生学习的好去处。
2.4 功能分区
上善茶园在总体规划上分为品茶论道、茶田原野、采摘田园、习茶习善、乡野乐园五大功能区,如图3所示。整体上形成一心、一带、三区的空间结构,一心为品茶论道文化展示核心区,一带为茶田原野生态观光带,三区为采摘田园区、习茶习善区、乡野乐园区。
图3 上善茶园功能分区图
3 上善茶园总体规划
3.1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区内主要有花海入口、孝善屏景、茶艺馆、孝善广场、综合服务中心、中华茶园、林荫木屋、国学馆、茶田原野、上善亭、清莲湖、茶道雕塑、孝善湖、儿童乐园、茶田孝善四景、党群服务中心,如图4所示。上善茶园交通规划如图5所示。
图4 上善茶园总体规划平面图
3.2 上善茶园分区规划
在上善茶园的品茶论道、茶田原野、采摘田园、习茶习善、乡野乐园五大功能区内,结合文化展示、国学教育、农事体验、农业教学、生态观光等多方面进行分区规划设计,将上善茶园从“农、工、服”三个产业面进行偶联规划,形成多维空间格局的现代农业园区。
4 上善茶园文旅策划
通过对上善茶园的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的综合规划,使得上善茶园在产业生态、景观形态、旅游业态、历史文态上形成“四态融合”发展,打造体验多样化的特色农业园。
5 结语
本文结合上善茶园的规划设计,讨论了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当从产业生态、景观形态、旅游业态、历史文态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在产业生态上依靠科技形成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生态品牌运营等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展;在景观形态上注重文化表达和互动性景观的营造;在旅游业态中,结合产业形成吃、住、购、娱、游的高品质服务流程;在历史文态上注重在其他“三态”的营造中深入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从而实现园区的主题化、本土化、民族化的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旅”大融合。希望通过本案例的规划与实践为我国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以及旅游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者:张五九 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