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首先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研究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并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提出解决对策;然后指出了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生态文明的推动作用。
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出现了“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农村经济飞跃外, 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中包括的土地制度改革会对乡村生态文明营造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是指在成长体制机制、土地制度、产权改革、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乡村治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去年我国将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相关内容作为国家第一个文件。农村振兴要贯彻党对乡村改革的指导作用, 保障三农的权益, 实现农村全部改革, 实现城市与农村协调成长。乡村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一个关乎三农权益的重要举措。
1.2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乡村土地制度变革
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推进, 使得很多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 造成很多乡村宅基地、农田、集体经营性土地荒废, 造成资源浪费。乡村振兴战略将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作为保障三农权益的重要举措, 并指出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坚持不突破“土地公有制特性、耕地红线、农民利益”。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前提下推进乡村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 在乡村原有经营体制上进行改革, 保障土地承包制度不改变, 第二个周期承包期满后延长30年。加强粮食安全生产, 保障农村粮食产量, 培养出一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三农”队伍。
1.3 乡村振兴战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十九大提出应该打造产业多样化、生态环境适宜生存、风气清明、管理效率高、农民富裕新村落, 其中生态环境适宜生存是指乡村振兴的同时要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农村振兴过程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实现农民对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日益增加的需求, 助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农村振兴要为村民打造一个宜居住、乐创业、增财富的生活氛围和天空蓝、草地绿、河水清的天然环境, 实现农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概述
2.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 乡村采用的是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土地集体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属于集体, 村民劳动的积极性非常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安徽凤阳小岗村打破传统模式, 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承包责任制, 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很多的农村人口逐渐就选择去城市工作, 为了防止闲置的土地造成资源浪费, 导致农民承包土地陆续的流转给他人经营, 产生大量种粮大户。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个权利分离的举措, 现在农村正积极实行并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改革, 使得乡村产生很多种粮大户、农家乐、农村合作社等农民经营的主体;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与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相契合, 加强对农民居住用房、农田、集体经营活动使用的土地等“三块地”的变革, 充分利用农村土地, 发挥农村土地的最大效用, 为农民谋福利。
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遇到的挑战
乡村土地规章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农村宅基地因农民进城就业及求学人口的逐年增多而出现了大量闲置问题, 再加上农村存在很多一户多个宅基地和宅基地面积超标的问题, 农民往往选择在一处位置比较好的宅基地上兴建房屋, 其余的宅基地作为旧物堆放室, 造成大量宅基地浪费问题。第二, 农村农地因目前种地种植成本高收入低出现了大量闲置问题, 农民逐渐进城务工, 但是在三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 农民受到陈旧思想的影响, 不愿意将闲置的土地流转。
2.3 乡村振兴战略下土地制度改革新出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将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盘活, 需要结合农村人口流动机制来改善农村土地制度, 改善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形式, 创新乡村土地承包经营新机制, 提高村民劳动的热情, 加大农地使用率, 增大粮食产量;改善宅基地制度, 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新机制, 回收农民多余的宅基地,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利用充足的农地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
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
过去农业发展采用粗放式的生产运营模式, 导致农民大面积开采农地种植, 结果却菜贱伤农, 并没有因此发家致富。然而却因大量利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等对农村生态造成伤害, 使得土地沙化、盐碱化。过去农村农业经营没有呈现规模式生产, 导致产量低下。过去村民居住用地存在荒废等问题, 使得很多农村土地资源浪费, 对乡村生态文明的实现起到阻力作用。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要做到将产量低下的农地变成高产农地, 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将闲置的宅基地“盘活”再次利用, 改变原有农村土地的生产使用方式,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的融入农村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 更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为乡村全面小康而奋斗。
3.1 生态种植
乡村经济提升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保障生态环境不恶化。根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的内容, 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农地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产生的农业大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种植。片区式规模化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有利于统一管理和规划, 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当地土地优势进行生产, 有利于解决部分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农村经济的提高。
3.2 民俗传承
乡村经济提升的同时也要继承优秀传统民间习俗。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农民的宅基地空闲造成资源浪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民俗优势发展当地“绿色产业”, 比如将农村闲置的宅基地重新整顿后做成展示乡村风土人情的民俗, 结合农田种植发展为农家乐等农民创收的产业。鼓励村民利用当地的优势自主创业,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压力。农民居住用地的重新利用对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推动作用。
4 结论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行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又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提升。要正视目前乡村土地在使用过程产生的生态污染、大量闲置等问题,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乡村民俗文化遗失等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隐患。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 通过土地规章制度的变革, 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 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打造独特的绿色产业, 防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 吸引城市资源有效注入乡村, 实现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最终要将农村建造为山青水秀人安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新农村。(作者:卞晓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