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融合阶段, 融合所需的外部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融合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融合过程中所需的要素供给不足, 利益联结机制尚待建立和健全。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契机,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的程度, 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以特色小镇为引领, 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通过不断完善融合的外部环境, 培育农村专业性经营主体, 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加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 助推河南农村产业振兴,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1 引言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逐步推进, 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边界不再那么清晰, 产业发展走向产业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在2015年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随后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强调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得以实现。2017年末, 河南省总人口达到10853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达到5409万人, 占到河南省总人口的49.84%, 但2017年河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19.18元, 仅占河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3%, 农民收入较低, 增收缓慢。另外, 随着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国居民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高质量产品、休闲体验式产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也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需求环境。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良好发展契机, 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手段, 推动农村产业的兴旺发达,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2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2.1 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河南省农村已经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阶段, 但总体还处于初级融合发展阶段, 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 产业交叉融合创新不足, 农业的教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 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同质性较强, 缺乏特色。由于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融合过程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 但环节程序较为复杂, 办事效率较为低下, 间接增加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农村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各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还没有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获利更多, 融合推进程度较慢。
2.2 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有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外部环境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和社会服务、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然而河南农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与城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异, 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无法长期扎根农村。其次, 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虽然各地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 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农村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 造成这些创业者对政府失去信心。同时政府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管理体制缺乏长期规划, 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 农村现有的基层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 资质认证等服务较为落后, 无法满足各经营主体业务拓展的需要。
2.3 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龙头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河南也在努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 尤其是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 但这些龙头企业只是创造出了全国有名的品牌产品, 并没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主要有横向融合模式、纵向融合模式和技术渗透模式。横向融合模式主要是产业链的向前向后延伸, 最终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纵向融合模式主要是将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等与农业融合起来, 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乡村旅游就是纵向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但目前河南大部分地区所开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些甚至依然是农业产业化的表现。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发展还比较缓慢, 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很多地方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横向融合, 如何挖掘出农业的更多功能, 如何将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效的融合起来。当前, 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休闲、娱乐、养生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乡村旅游就是这样的市场状况下的产物。但是, 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 大都追求纯粹的吃喝玩乐, 对农业教育、农业文化的挖掘不够。所以, 结合地方特色, 挖掘不同地方的乡土人情, 形成各地自己的特色, 探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横向融合模式。
2.4 融合过程中所需要素供给不足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 但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却供给不足, 这些制约了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农村环境相对城镇环境来说相对落后, 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进入, 同时也影响了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融合程度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方面, 农业各经营主体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农业技术缺乏热情, 农村技术人员水平又各有差异, 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 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未形成。资本方面, 河南农业资本支持总量依然不足, 无法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出长期规划, 也无法保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
2.5 利益联结机制尚待建立和健全
当前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形式多以纵向融合为主, 即以产业链延伸为主, 且农村仍然以农业为大, 纵向融合程度不够深入, 价值提升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条延伸较短, 融合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较低。利益连接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涉及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农人等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但目前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 各利益主体联结不紧密, 农户参与度低, 参与形式单一, 农民增收的程度有限。
3 促进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 通过农业多功能性的开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 以观光、体验、度假等形式, 满足人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日趋增多的需求, 这些需求也会反过来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推进农村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融合, 从而促进更多的融合新模式的产生, 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同时让更多的“新农人”长期留在农村。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挖掘, 不断赋予农业多种角色和定位, 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丰富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
3.2 以特色小镇为引领, 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特色小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城市周边, 可以以“农业主导+特色小镇”的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也能一定程度上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 发展新产业, 提升乡村价值。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比较发展的地方特色小镇表现较为明显。通过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 推进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多重深度融合, 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3 培育农村专业性经营主体, 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融合的推进需要专业性经营主体的参与, 需要在这些专业性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并因此避免道德风险、违约行为的产生, 保障各方经营主体的利益的实现。在利益分配机制上, 必须把农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检验融合的成果时, 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检验融合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
3.4 改善外部环境, 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也为这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河南农村不少地方水利建设还很薄弱, 有些地区道路还需要进一步修建和拓宽, 公共交通、垃圾与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待加快建设。河南是农业大省, 农业发展关系到河南10853亿人口的生存问题, 因此, 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扶持经验, 在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所需, 实行精准政策支持。
3.5 加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农村外部环境的改善, 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的采取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鼓励更多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 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 引导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更大支撑。
乡村振兴关系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 认清当前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 结合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解决对策。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 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以特色小镇为引领, 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并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健全、融合所需的人才的培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推动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者:刘永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