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通过分析重庆市多家企业,得出智能制造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方面成效显著,但存在数字化普及不全面、网络化发展不充分、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人才短缺等问题。据此提出推进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支撑体系、增强智能化布局与建设等建议。
就智能制造发展成熟度而言,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得益于产业、人才、地理优势,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智能生产管理等领域发展迅猛。而位于大西南的工业重镇———重庆市,近年来相继出台政策规划发展,引导企业落实发展,引进人才壮大发展。本文以重庆为例,总结智能制造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 重庆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
重庆有4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门类中的31个大类,形成以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产业格局。在推动智能制造进度上,近年来,重庆相继出台《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2019—2022年)》《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4],分行业、有计划地推进制造业升级,在普及智能装备、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关键技术创新、关联产业发展、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和责任行政部门。截至2021年,建成105个智能工厂、574个数字化车间,197家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取得长足发展,智能化生产方式在降本增效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的智能制造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如图1所示从地域分布来看,50强企业覆盖全国14个省市区,其中广东省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拥有9家,上海市6家,江苏、浙江、北京、湖南各5家,而重庆没有企业上榜。
图1 2021年全国智能制造50强地域统计
其次,工业发展状况无疑会给智能制造的发展带来明显影响,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与某个地区的智能制造水平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将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0年的生产总值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重庆与北京、广州体量相当,但与上海和深圳的差距明显。如果放大到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表1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最后,通过分别调研对比国内发达地区和重庆的智能制造现状,总结出现阶段重庆智能制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字化普及不全面。现有政策优先引导头部企业及其产业链普及数字化车间,在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力度上,分布在重庆各地的中小型配件生产企业获得感偏低,这部分企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作业,在数字化车间改造上存在认知不足、动力不足、资金不足的问题。
(2)网络化发展不充分。“上云上平台”的企业规模不够大,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工业互联网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二是离散型制造业工业设备间协议多样异构、数据类型异构异质、工业现场“信息与数据孤岛”、设备之间互联不通、数据收集与处理缺乏实时性等因素给网络化带来较大的困难。
(3)智能化水平不够高。目前,整车制造、医药制药、电子产线、物流运输等行业引入 RFID、AGV、桁架、机器人等先进技术,实现产线可感知、可编程、可诊断的自动化生产,但仅限于局部智能,缺乏自适应性,难以完成定制化生产的要求,离整个系统的自组织尚有距离。
(4)智能制造人才短缺。首先,各行业智能制造整个产业链对适应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大,但重庆开设智能智能专业的高校较少,导致培养的人才规模存在较大缺口;其次,企业对在岗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同时在与高校或科研机构成立产业学院等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积极性不高;第三,人才环境欠优化,相比沿海发达城市,薪酬待遇、发展平台、激励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高端人才到重庆就业意愿不够强。
2 重庆智能制造发展对策及建议
智能制造内涵深、外延广。“十四五规划”指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基于过程数据挖掘,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决策、自主控制、自主管理、自动学习。按需生产和产业链无缝衔接是体现智能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需生产要求当需求端提供产品的设计参数后,产线能据此生产出成品,体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高标准;产业链无缝衔接要求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协作处理,体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高效率。基于现有问题的分析,结合智能制造的目标,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2.1 扎实推进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起点和基础,其实现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是直接影响智能制造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必须扎实推进。
(1)加大培育企业力度,大力支持长安汽车、重庆力帆、重庆钢铁、西南铝业等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完全数字化与网络化。鼓励建群成圈、互联互通、高效协同,将需求、生产、产品、服务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
(2)继续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建设,由园区集中提供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迁移中小型企业入驻,让他们享受科技赋能带来的效益提升。充分发挥园区平台聚合、服务功能,引导不同规模的企业协同创新,鼓励中小型企业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
(3)持续推动IPV6网络骨干节点,先于产品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标准建设,消除信息孤岛,提速网络传输能力。充分利用西部科学城的智力优势,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用深化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构网络软件平台,支撑大规模网络化实施的落地应用。
2.2 建成完善的支撑体系
通过构建服务型政府、加速人才体系建设、壮大行业组织、优化交流平台等措施,建成加速智能制造发展的支撑体系。
(1)打造现代化智能化服务型政府,政务上云、简化流程、变管为服,加强过程管理、财税优惠、政企协同,做好咨询服务、政策服务、宣传服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公司,提供标准体系服务、财税服务、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
(2)持续推动人才强市战略。智能制造,人才是关键。强大的智能制造既要复合型的高端人才,又要熟练操作新型设备执行智能制造过程的高技能人才。针对智能制造急需的高精尖人才需求,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顺”,通过制定智能制造高端人才需求计划和引进目录,指导各地按需引才、精准引才。吸纳科研院所建立分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千百万硕博英才计划等途径保障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引进高端人才的科研费、安家费等资助标准,提供解决子女入学等配套优质服务,甚至做到一人一策。对成功引进高端人才的用人单位或第三方机构,给予相应奖励或经费补助。
针对智能制造过程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一方面要盘活存量人才,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主动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合作实施重大项目、专项培训行动等方式,让具有行业经验的企业人才升级为智能制造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人推进产教融合,突出产业需求导向,注重跨界融合。
(3)壮大行业组织。目前重庆市涉及智能制造的行业组织有市人工智能学会、市电子学会、市机器人学会等10家左右,对整个行业的协调和促进作用不足。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牵头成立学会、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搭建政企、产学研之间、智能制造产业链上下游沟通交流平台。支持行业组织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等成立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等培训机构。
(4)优化交流平台,利用“智博会”等专业展会、学术会议、专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推介,扩大国内外交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6],用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强影响力。依托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庆科学城,打造智能制造科创示范基地。
2.3 强化智能化布局与建设
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7],可借此机会全面强化智能制造的迭代升级。
(1)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芯片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承接先进地区的技术转移,招引国际先进科技企业入驻仙桃数据谷等园区,投入专项基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细分领域行业成功应用予以奖励。
(2)加速制造业智能算法和软件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要工业软件的支撑,在数字化阶段,产品信息化、研发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各企业具备了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在此基础上让软件具备自主判断能力,从而使得机器具备更高的智能,实现人与机器的相互协调合作。
(3)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向纵深推进。建立工业互联网工厂内网,实现生产装备、传感器、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实现从单纯提供产品向同时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从大规模生产向个性化定制生产转变,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3 结语
重庆市产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加之政策扶持,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需要克服存在的数字化普及不全面、网络化发展不充分、智能化水平不够高、人才不足的问题,持续推进相关政策落实落地,强化大数据智能化优先实施,建成完善的支撑体系,扩大国内外交流,加速建设“智造重镇”。(作者: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