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边缘智能在工业互联网实际场景中存在巨大的实用潜力,但仍处于发展初期,距离大规模落地实施还需要突破多项挑战。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未来发展将围绕实际需求和新兴产业,在各方参与者的推动下尽快固化商业模式,支持制造业的深化改革、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见图1)。
图 1 把握新兴机遇构建领域生态示意图
  (一)业务需求驱动技术创新
  工业生产的实际业务需求始终是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产业的核心驱动因素。当前,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的参与者多为龙头制造企业、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前者推出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的示范应用,后者利用技术优势为行业典型案例提供解决方案;行业发展主要依靠上游供给方推动。未来,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将成为需求的主要提出者,提供更丰富的工业生产场景需求,驱动边缘智能方案供应商发展更适合规模化落地的创新应用,促进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发展成果覆盖更多更细分的制造业门类。

  (二)新兴领域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的发展将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同步兴起。过去,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工业传感器、智能设备上基础薄弱,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边缘智能兴起和发展,国内厂商有望抓住新兴需求对传统解决方案革新的机遇,推动自主产品与 5G、 AI 等技术的融合,缩小产品性能差距,提升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的国产化率。在制造企业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的背景下,配置计算模块的边缘智能控制器、边缘智能网关将丰富工业智能应用的适用场景。

  (三)“产学研用”联盟作用凸显
  边缘智能产业的参与者已经形成一些相关产业联盟,稳步推进的标准化工作将有效提升边缘设备的通用性。鉴于工业生产设备种类庞杂、异构标准数量繁多的现状,在数据传输、业务建模、协议转换、安全防护等多个层面形成高质量的标准将是未来趋势。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联盟,显著加快边缘智能标准的制定、应用、推广进程,有助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使得面向工业生产场景的商用边缘智能解决方案稳妥落地,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四)商业模式提供积极反馈
  边缘智能通常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很难量化其对工业生产产能提升、成本降低的作用,因此相应商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不同的业务提供方,商业模式可能各有不同:边缘智能运营方可与业务提供方收取最终用户的费用并按约定比例分成,如汽车配件定制业务;借鉴云服务的收费模式,根据边缘智能平台接口的调用情况和使用量进行计费可能是未来的主流模式;根据方案对业务的优化提升百分比或服务订阅时长进行收费也是可能的商业模式。目前各类边缘智能运营商正在对收费模式进行探索,“自主造血”的商业模式将对工业互联网边缘智能产业提供积极反馈。(作者:任姚丹珺,戚正伟,管海兵,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