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十年(2015—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下简称“专项债”)申报成功率的分析,我们结合政策演变、经济环境和地方实践,梳理整体趋势、关键影响因素及区域行业差异分析如下:
一、整体趋势分析(2015—2024年)
2015—2017年(试点探索期)
专项债始于2015年新《预算法》实施,初期以土地储备、棚改等试点为主,发行规模较小(2015年仅1000亿元)。
这个阶段申报成功率特征:试点项目多为政策支持领域,审核标准相对宽松,但因地方经验不足,部分项目因材料不规范被要求补充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申报项目更易通过,中西部部分地区因配套能力弱被暂缓。
2018—2020年(规模扩张期)
专项债成为“稳增长”核心工具,额度快速扩容(2019年2.15万亿元→2020年3.75万亿元),投向扩展至交通、环保等领域。
成功率特征:申报项目激增,但审核趋严,2019年财政部要求收益覆盖倍数不低于1.1倍,部分项目因收益测算虚高被驳回。2020年为应对疫情,允许“先发债、后补材料”,短期通过率上升,但后期整改压力大(部分项目因落地慢被收回额度)。
2021—2023年(规范调整期)
政策转向“防风险+提质效”,财政部出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成功率特征:成熟度高、收益明确的“硬项目”(如铁路、新能源)通过率超70%,而产业园区、文旅等“软项目”因收益不确定性被大量淘汰。债务率高的省份(如贵州、天津)被严控额度,东部经济强省(江苏、浙江)通过率保持高位。
2024年(高质量发展期)
2024年专项债额度小幅增长(约3.9万亿元),政策更强调“精准有效”,重点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如保障房、城中村改造)。
成功率特征:财政部要求“项目收益与融资规模完全匹配”,收益测算需穿透至具体子项目。新基建(5G、数据中心)、城市更新类项目通过率或提升,传统基建需结合智慧化改造。

二、影响成功率的核心因素
一是政策优先级,其中高优先级领域包括交通(铁路、机场)、水利、新能源、保障性住房(2024年新增重点)。限制类领域包括商业化过高的产业园区、市场化收费困难的文旅项目(如2023年某省超30%文旅项目被驳回)。
二是项目质量硬指标,覆盖倍数需≥1.1倍,且收益来源需稳定可量化(如使用者付费、专项收入)。2023年全国约25%未通过项目因用地审批滞后或环评未完成。要求“资金到位后一年内开工”,否则面临额度回收风险。
三是地方财政健康度,财政部对债务率超过120%的地区实行“项目清单制管理”,通过率下降10-15%。广东、上海等地因综合财力强,允许适度放宽收益覆盖倍数。
三、行业与区域差异
行业维度:
领域 | 2015-2020年平均通过率 | 2021-2024年平均通过率 |
交通基础设施 | 75% | 80% |
市政工程 | 70% | 65%(竞争加剧) |
新能源 | 60%(早期试点少) | 85%(政策倾斜) |
文化旅游 | 50% | 30%(严控风险) |
区域维度:
东部沿海:通过率约70-75%,项目收益能力强、材料规范(如浙江2023年通过率78%)。
中西部:通过率约50-60%,依赖中央政策支持但收益测算短板明显(如甘肃部分项目因配套资金不足被否)。
东北地区:通过率最低(约45%),因人口流出导致项目长期收益预期悲观。
四、典型案例与数据
2022年某中部省份:申报180个项目,通过102个(成功率56.7%),
未通过主因:收益覆盖不足(占比45%)、用地未批(30%)、重复申报(15%)。
2023年全国:财政部全年驳回或调整项目超1000个,涉及金额约6000亿元,驳回率约18%。
2024年上半年:某省申报保障房项目通过率92%,而传统市政项目通过率降至58%。
五、针对2025年专项债申报,建议如下:
1. 避免“打包注水”:在进行收益测算时,需确保收益来源的真实性和稳定性,避免将不可靠的收入计入收益,如某产业园将政府补贴计入收益被财政部点名整改。收益测算应精细化,基于项目实际情况和市场调研,提供合理的收益预测。
2. 跨周期平衡:考虑到经济下行期项目收益可能不及预期,建议在项目规划时预留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收益下滑风险,确保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财务可持续性。
3. 精准提质:近十年专项债申报趋势显示,从“粗放扩量”向“精准提质”转变,未来“高质量资产”和“全周期风控”将成为竞争核心。地方政府应注重项目的质量和收益稳定性,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六、地方政府提升专项债申报通过率的策略建议:
1. 精准对接政策方向:密切关注2025年专项债投向变化,重点布局符合政策导向的领域,如土地储备、存量房收购、债务化解等。同时,优化传统基建项目的收益设计,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强化项目前期论证:通过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明确项目的收益来源,避免过度包装或虚假收益。可以采用“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组合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西咸新区案例所示。
3. 优化债务风险管理:对于高风险地区,应优先考虑化解隐性债务,通过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释放新增专项债额度,降低债务风险。
4. 利用试点政策优势:2025年部分省份及雄安新区将试点“自审自发”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项目筛选和监管能力,争取试点资格,以缩短审核周期,提高申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