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新质生产力研究所 > 新质生产力资讯

解读三中全会: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八点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7-30  点击:317
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不仅契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更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与文化全面繁荣的必由之路。

近期,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要方针。这一决定不仅为经济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鉴于各地区在文化资源、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我们以文化领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如何在尊重地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发展。


一、深刻认识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文化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产物,涵盖了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有效传播文化、促进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生产力在代际能级上的更新与超越。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文化生产力质的飞跃,核心在于创新性技术的深度融合、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及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其特点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兴科技深度融合。文化新质生产力高度依赖于新兴科技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智技术。这些技术为文化内容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工具和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交互性和沉浸感,从而创造出更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在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的基础上,文化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知识、信息、数据、创意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整合与利用。通过智能化管理、精准化营销和个性化定制等手段,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和简单加工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创意密集转变,促进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形成多元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新生态,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四是创新创造双重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注重文化产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通过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决定》强调“因地制宜”,旨在引导各地在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产品,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


一是利于实现区域差异化竞争优势。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基础及科技水平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根据各地区的独特条件和优势来定制文化发展战略,从而避免全国范围内的“一刀切”现象,减少同质化竞争,促进各地区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市场定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文化的辨识度,还能增强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利于激发文化领域创新活力。创新是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因地制宜的策略能够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文化从业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内容、形式、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持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能引领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是利于优化现代文化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推动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可以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边界,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利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时,更加注重其保护、传承与创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修复和展示,不仅能够有效延长其生命周期,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这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五是利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人民群众是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终受益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能够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生产出更多接地气、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能通过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增进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六是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新质生产力促使文化产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文化贸易、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三、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八点建议

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等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结合研究分析,提出以下八项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发展底数。文化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首要任务是进行详尽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状况及科技发展水平,彻底摸清底细,精准识别优势与短板,并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这一过程可帮助各级各地清晰把握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动态及行业竞争态势等真实情况,为后续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基于各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与资源优势,应量身定制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明确区域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文化企业提供清晰的发展指引。例如,文化富集的地区应聚焦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在科技实力雄厚的区域,则应强化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经济基础稳固的地区,则需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投资力度。


三是强化文化类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作为文化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地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企业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文化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提升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参阅第4280期三川汇文化科技推文《解读|三中全会:文化科技融合从重要性到急迫性》)。以博涛文化(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百余项创新研发技术专利,是中国领先的以打造原创IP为核心的文商旅项目创意科技公司和高科技文化装备公司,目前形成了高科技文旅装备研发制造、主题乐园及景区创意规划设计、数字创意内容开发、文商旅综合体投资、建设、运营四大核心业务板块。其产品巨型仿生艺术装置,解决了景区快速打造IP,如何吸引流量的问题。


四是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破除制约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各地按照《决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署,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持续健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充分激发文化市场的内在活力。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与引导,确保其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参阅第4284期三川汇文化科技推文《高书生解读三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三个阶段及特征”》)。


五是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市场机制,包括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规则等,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和原创性工作,防止文化产品的抄袭和盗版现象。与此同时,各地还应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文化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应用,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六是不断健全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文旅融合作为提升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再结合文化+教育、文化+农业、文化+商业等跨界融合模式,可以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水平。以深圳为例,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出“文化+”的特色发展模式,涌现出了华侨城的“文化+旅游”、腾讯的“文化+科技”等,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文旅经济新增长点。


七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研究院所及文化产业实体的合作,积极破除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困境,打造一支既精通文化艺术又擅长科技创新的精英队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八是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影响力,是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国际化通识语境,创造出既有时代特色又富含文化底蕴的产品和服务。此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博览会、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展示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成果,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为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一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