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院为您提供甘肃2026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申报指南,并可协助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园项目。以下是申报指南及申报服务的简要介绍:
一、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点
产业融合
以1-2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
甘肃特色: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优先支持中药材(当归、黄芪)、高原夏菜、马铃薯种薯、寒旱农业(戈壁设施农业、智能温室)等特色产业。
科技驱动
集成智能农机、数字技术(大数据监测覆盖率≥50%)和绿色生产技术(畜禽粪污利用率≥80%、节水农业技术)。
甘肃重点:强化“节水+数字”技术应用(如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监测)、中药材药食同源研发、苹果无损分选线等。
联农带农
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通过“保底收益+分红”“订单+保险”等模式紧密联结农户。

二、申报时间与流程
关键时间节点
通知下发:预计2026年3月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
材料提交:省级截止时间通常为通知下发后2周内,需预留县级初审和市级推荐时间。
评审周期:省级初审→部级评审→答辩→实地核查→公示名单(全程约3-4个月)。
申报程序
县级申请:县(市、区)政府编制材料,经市级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审核推荐。
省级评审: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筛选,择优上报至农业农村部。
部级认定: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评审、实地核查,通过后公示创建名单。
三、资金奖补与使用方向
资金来源与比例
中央财政:竞争性奖补总额1亿元,分三阶段拨付:
创建期30%(约3000万元):支持基础设施、技术推广;
中期评估30%:用于产业链延伸;
认定后40%:重点投入品牌培育和联农机制优化35。
地方配套:省级财政配套≥中央奖补的20%,社会资本投入≥总投资的30%(优先投向冷链物流、植物萃取等)。
资金使用细化
中央资金的40%以上用于科技集成(寒旱农业装备、种质资源库)和“甘味”品牌培育;
20%定向支持联农带农项目(技能培训、合作社分红)。
四、创建要素与项目要求
产业基础要求
主导产业:1-2个特色产业(粮食、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产值占比≥50%。
实施范围:覆盖2个以上乡镇,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不得以整县申报。
投资规模:总投资≥15亿元,中央财政撬动社会资本比例≥1:3。
绿色发展指标
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70%,化肥农药减量≥20%;
畜禽养殖场100%配备粪污处理设施,种养循环覆盖率≥60%。
科技支撑要求
建设集约化育苗中心、数字农业示范基地;
每个产业园至少对接1个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如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五、申报材料清单
核心文件
《创建实施方案》:含3年建设规划、任务分解表、非耕地设施农业用地合规证明;
《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案》:明确支持对象、方式和绩效目标;
《寒旱特色农业建设方案》:需体现“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大行动路径。
辅助材料
产业基础数据(近3年产值、加工转化率,需统计部门认证);
联农带农协议(订单合同、分红证明、农户收入增长数据);
科研合作证明(技术协议、共建试验站文件)、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六、认定标准与动态管理
认定硬性指标
主导产业覆盖率≥6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3:1;
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园内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当地30%。
动态管理要求
中期评估:资金使用进度≥60%,非耕地设施农业项目完成率≥60%,联农协议履约率≥90%;
整改机制:未达标项目需在6个月内整改,整改期暂停资金拨付;
风险防控:虚报数据或挪用资金者取消资格并追回奖补。
七、创建要点与注意事项
区域特色深化
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占比≥80%,玉米加工转化率≥85%;
经济作物区:配套冷链设施(预冷库覆盖率≥70%)。
申报材料规范
避免使用“规划”“工程”等模糊表述,统一为“建设方案”“重点任务”;
突出寒旱农业技术成果和联农带农机制创新。
联农机制强化
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农户入股比例≥30%;
畜禽类产业园需100%签订粪污资源化协议,带动种养循环。
八、评估与验收
中期评估重点:技术应用成效(如节水技术覆盖率)、联农收入增长(≥10%);
最终验收:任务完成率≥90%,未通过者3年内不得重新申报。
总结
甘肃申报需紧扣“寒旱农业”“特色产业”“联农机制”三大核心,突出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合作与数字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具体执行需以2026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正式文件为准。
中机院拥有一支精通农业政策、熟悉项目申报流程、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专业团队。团队成员深度研读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精准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申报要点与评审标准,从项目前期规划、材料撰写到后期审核跟踪,全程提供精细化指导与支持,确保申报工作高效、高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