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河南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洛阳正朝阳》系列报道第三集《洛阳乡村振兴的“多”与“少”》,聚焦洛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那么,洛阳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报道认为,洛阳着眼“三农”短板,在扬长补短、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统筹推动7大行动和一批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呈现出“特色产业多、项目转化快、农民收入多”到“无序发展少、制约条件少、贫困人口少”的可喜变化,开辟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报道从栾川县陶湾镇南沟的蝶变、伊川县魏村农民郭超云返乡创业的故事等案例入手,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人物映衬大时代,生动讲述了洛阳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富硒农业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陶湾镇南沟,位于伊河源头。过去,这里山多地薄,产业发展滞后。2016年,洛阳提出打造豫西沟域经济示范区的新思路,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对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整体规划,以“一沟一业、一沟一特”的理念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南沟成为第一批试点。这些年,当地大力推动沟内产业发展、道路整修、农厕改造、污水处理、老宅旧屋翻修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各地的康养团、写生团及家庭休闲游络绎不绝。三年来,洛阳市把沟域经济示范区确定为乡村振兴的重大专项,投资60多亿元,谋划培育出3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
而在伊川魏村,原本新疆盛产的哈密瓜在这里扎了根。种植技术和管护方法是村民郭超云响应政府发展富硒农业的号召返乡创业,用不到两年时间摸索出来的。这些年,洛阳着力推进专业农业人才引进、外出务工人才回流、乡土实用人才培育等重大专项,采取多种措施,已吸引返乡创业农民累计达8.8万人,带动就业38.7万人,基本形成“户户有项目、村村有特色、镇乡有基地”的产业布局。2016年以来,全市已实现41.8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任务完成84%,所有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万元。
报道认为,随着向乡村振兴产业特色化、交通顺畅化、田园景观化、生活便利化、设施配套化、家园公园化的目标稳步推进,洛阳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华丽转变。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收听收看报道后,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要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坚定扛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责任,牢牢把握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抓好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