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乡村,是否更为陌生和离弃?我们离乡村已经如此之远,我们还回得去吗?发问的背后,是乡村离“家”越来越远的严峻现实。鉴此,江苏率先做出历史抉择—— 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用10年乃至30年的努力,让乡村“回归”。
1、划定“路线图”:重新审视乡村多元价值
6月20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出台;6月28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方案》;6月29日,省政府召开试点建设动员会议……
在新思路指导下,一批试点乡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举措,同时,各设计师团队深入开展田野和社会调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乡村规划设计成果。
创新实践的过程,实则是重新审视乡村在生态、文化、产业、观赏等方面多元价值的过程。
南京市江宁区明确在“四个特”上下功夫。即特色产业业态、特优宜居生态、特质文化形态和特别幸福心态。产业上,更多为农业注入生态、科技、文化、创意、旅游、互联网等内涵,真正留住乡村的“根”;生态上,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建筑、田园景观的改造,真正留住乡村的“形”;文化形态上,梳理全区94个传统文化村落的民间文化资源,组建本土专家团队,对传统文化村落建设进行严格把脉,真正留住乡村的“魂”;而通过培育职业农民和农民“老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奔上致富路,增强幸福感。
宿迁将聚焦“活力”,在“产业、创业、就业”三个富民渠道上着力,比如,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水产、精品花木、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等特色产业,深化与京东、阿里等综合型电商平台合作,纵深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网店)”提档升级助农民创业,并招引和发展一批无污染、门槛低、见效快、易经营的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灵活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将激发“动力”,在“土地、公共服务、村民自治”三项改革上下功夫;并展现“魅力”,在“生态、风貌、文化”三个层面建设上下功夫。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形象地说,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需要有好看的外观,更需要有鲜明的特色,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展示个性、各美其美。
告别同质化,千村呈万貌。 “城乡特色缺失是普遍问题。按照新经济发展规律,未来发展一靠创新驱动,二靠特色和魅力,特色就是竞争力,魅力就是软实力。江苏用系统的观点,对城乡人居环境再认识,并率先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这将对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表示。
2、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1.从现有工作看,需要探索“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被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国上下均着力于探索解决之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持续推进,总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方面是基本面工作,主要是针对全国所有村庄,通过农业税费减免及补贴、基本人居环境改善、危房改造等方面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处于基本盈利水平,解决“脏乱差”等基本人居环境问题。
另一方面是提升面工作,主要是针对条件成熟、有一定基础的村庄,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及“接二连三”产业链延伸、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工作,重点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品质。
第三方面是突破点工作,在基本面和提升面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点,国家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块地”“三权分置”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使城乡之间要素能够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让农村资产合理体现价值,充分激活农村内生活力并吸引社会力量普遍参与。
近年来江苏也围绕“三农”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2012年开始的村庄环境整治从农民群众需求最为迫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入手,对全省所有的自然村庄进行了人居环境的提升,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村庄环境整治苏南实践项目获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在此基础上,部分村庄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同时农业、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也从各自工作角度,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乡村地区持续投入,取得较大成效。
总体而言,江苏前一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面和提升面,体制机制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尚未深入开展,而且乡村发展中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正如蓝绍敏副省长所说:“相当一部分乡村面临资源外流、活力不足、公共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乡土特色受到冲击破坏等问题和挑战”,“大部分工作以部门为条线开展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综合、整合、融合的程度还不高,只是在个别面上发力,面上的带动力还不强。”
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城市反哺乡村”的“输血”工作非常的重要,但是培育乡村自身的“造血”机能更加的迫切,习总书记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希望通过“产业兴旺”来增加乡村的“造血”机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基本面、提升面和突破点工作同时入手,在乡村空间品质提升、设施配套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和乡村治理健全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建立乡村“造血”机能,探索“三农”问题解决路径。
2.从发展阶段看,需要面对乡村振兴的历史命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在思考世间万物的时候,力图探索其运转的自然规律,并归结为天道。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S”形城镇化增长曲线,对城镇化发展规律进行阐述,并为业界普遍接受。2016年江苏城镇化水平达到66.7%,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乡村不仅仅是需要“反哺”的短板,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参照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及在乡村发展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乡村发展建设的重点与城镇化所处的阶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城镇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为快速,乡村人口、土地、资源迅速流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农村出现衰败、农业发展缓慢,因此该阶段一般以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解决城乡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江苏“十二五”期间致力于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和设施配套的完善,普遍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现阶段将乡村振兴作为核心任务,也是把握大势、顺应大势的必然之举,同时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有必要、有能力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破解这一历史命题(表1)。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3.从乡村价值看,需要顺势而为探索发展之路
2000年6月,在德国召开乡村地区未来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发布的《欧洲21世纪乡村发展宣言》指出:当代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之间制度藩篱的逐步打破,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由单向流动日益转变成双向流动。由于“城市病”所带来的压力及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要求,乡村逐步成为“诗意栖居”的美好寄托。同时各类经济活动对于空间需求更加多元,而城市已经不满足其需求。因此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文化等资源已经成为稀缺品,乡村蕴含的价值不断凸显(表2)。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随着乡村价值的日益凸显,很多资本也争相涌入乡村,出现了“去村民化”“盆景花”等现象,乡村有沦为城市消费工具的危险。如何应对乡村多元价值的崛起,顺势而为,利用“地利”之优势,促进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探索乡村发展和村民增收的路径模式,是这个时代江苏面临的重要任务。
总而言之,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三农”解决之路,此为“天时”;顺应城乡发展规律和江苏特点,由易到难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发展,此为“地利”;回应乡村价值凸显和村民发展实际需求,此为“人和”。当然苏南、苏中、苏北乡村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各地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各不相同,特色田园乡村推进需要积极思考创新、扎实稳步推进,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经验与模式,对其他乡村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