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活力。其中包括:①功能复合性。由单产转向三产结合,实现了多元立体化推进。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升级为田园式体验,在有限的地域空间内实现了农业生产、村民宜居、游客休闲、生态涵养的多功能集聚,建立起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体系。②开发园区化。外来客源增加,使得村民增收,进一步带动交通、文化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将运营方式、资源配置、品牌构建进行统筹规划。③主体多元化。城乡元素结合,企业、合作社多方参与,塑造山西美丽乡村、田园小镇,使农民切身享受到现代农业带来的效益。
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1. 德国市民休闲农庄
休闲农业的发展始于市民农园。其发源地德国也是全世界最先拟定相关法律规范的国家,始于贵族为享受栽培乐趣而在自有地上进行园艺活动。有组织的市民农园兴起于莱比锡,目的在于借助园艺活动提升身体素质、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节约生活开支。
市民农园兴盛的背后反映出19世纪欧洲工业化、城市化趋势下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为了改善现状,当地政府向市民提供土地发展小果菜园自给自足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直至“二战”结束,市民农园一直作为食物的供应来源,逐步兼具实用与观赏性。
德国政府先后出台《联邦市民农园法》《小果菜园协会法》,旨在对其种植区域、占地面积、果园设施等实行统一化标准管理。其中,建于1910年的“曼海姆南部小果菜园协会”向政府租用土地,借助广告公开租赁,各协会基于承租人自身意愿在园内种园艺作物和农副产品,养鱼或开展庭院式经营,其所得农产品仅供自用或分享。该模式发展的主流趋势已从过去单一化强调生产经营拓展为发展多样化农事体验。目前这种模式仍在持续运作,并很快吸引日本、欧洲各国纷纷仿效。
综上所述,德国市民农园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各异。从仅用于解决食物供应、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发展为借助农事体验满足身心健康的双重需求。秉持其发达的职业教育,市民农园也成为当地学校带领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农事乐趣的重要场所。在农园内开辟的教学实践基地,既能现场教授,对学生进行农业知识科普,让学生参与农业实操体验,还能够提升种植者的专业技能[11]。实现了农事、园艺、教育等的自由沟通和融合。更为重要的是,都市郊区闲置土地资源的高效再利用,为城市营造出良好的区域环境,被列入作为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充分发挥了现代田园综合体的生态涵养功能。
总之,德国市民农园式的田园综合体模式是城市与农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可割裂的真实写照,对后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 日本Mokumoku联合体农场
随着日本城乡间的差距日益拉大,城乡双方对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互补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农村作为城市的供给来源,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且有德国市民农园作为范式,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促进下,日本市民农园开始出现和发展,其常见形式为单体农户小规模经营[12]。其中,Mokumoku农场便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田园综合体的典型代表。随后,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并完善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方案,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并加大财政扶持。
位于日本三重县、源于农户养猪的经营联合体的Mokumoku农场,其特点在于集“自然、农业、猪”为一体。这种形态的田园综合体将功能拓展至农业教育、农事体验、乡村旅游等多重方向。其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农业生产区、休闲娱乐区、餐饮住宿区、消费购物区,各区相互联通形成辐射关系网。同德国类似,该农场也将经营联合体作为其经营主体,在保障农产业主体地位的同时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相关农产品的附加值,成为实现良性生态目标的绿色农业发展经济体。
该农场将自营农园和牧场作为主要供应来源。旨在保证高效生产的同时保留原始乡村的生态感,与周边的生态环境相融合,给体验者以亲切感和归属感,营造出宁静、安详的田园氛围。该农场还提出“从农田到餐桌”的点对点的供应模式。缩短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也确保农民充分享有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此外,每件农产品都与生产者一一对应,便于责任到人,确保农产品品质,提升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进一步,将原本单一化的农产品加工厂延伸为啤酒厂、烘焙工坊、香肠主题馆等多类体验区,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使得农产品价值获得了更高的提升空间。此外,将加工厂巧妙地包装成各式主题体验馆,引导游客参与骑马、挤奶、喂羊、参观香肠加工厂、DIY面包、蔬菜采摘、品尝鲜酿啤酒等农事体验活动,将“农产品体验、休闲式体验、科普化教育”三合一,兼顾农业的多重功能,充分展现田园综合体多功能性兼顾的经营优势。
日本重视民间力量与政府适度的财政支撑相配合,为其进一步构想提供资金保障。开发过程中强调生态保护与当地居民的主动性,避免过度突出经济利益而造成对农民实效与生态效益的忽视。这点在中国尤为值得借鉴,有利于改善“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降低生态维护的后期成本。随着绿色农业的外延和内涵的不断延伸和继续深化,日本采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利用信息网络管理生产经营,也与当前中国所提倡的“互联网+”模式相适应;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地域、人文环境也较为相近,国情相近,故对中国农村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3.美国休闲体验农园
美国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也以农园体验为主,主要采用农场和社区合作互助的方式,由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双方共同参与,秉持双方风险与盈利共担的原则。根据协议,农园所提供的农产品必须保障食材品质并享有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折扣,稳定市民需求,保障了农园所产农产品较稳定的销售量,激发了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活力,实现双方共赢。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被分为农业生产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两部分。突破了传统农业模式,构建起“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县”的立体结构。综合服务镇体现出显著的交通优势,健全的服务设施。农业特色镇则成功创造了规模化的农业种植平台,产销游三方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其中,产销能力强者高度强调生产销售,基础设施完善者注重整体服务,生态环境佳者则突出农业休闲度假,重视体验性,同时全面面向市场,积极发展农业体验,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农业软实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特色节日与风俗开展活动加强品牌影响力,避免农产品单一化,强调区域特色。
4. 法国专业化艺术庄园
法国自农业旅游兴起以来,将农场经营作为休闲农业的核心,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使法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专业化经营成为了此类农场的共同特征。例如以薰衣草著称的乡村度假区普罗旺斯,借助薰衣草这一名片走向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日照时数较长,为薰衣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其定期开展的庄园活动中更是蕴涵着独有的艺术氛围。
法国通过集合各方非政府组织力量作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保障。具体来看,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是在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该标准以农场经营为核心,帮助快速发展休闲田园式农业。(作者:梁诗琦 钱子玉 申潞玲)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10余年来致力于产业及园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休闲综合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专家及政资源。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经手上项目500+例,其中田园综合体方面的案例有汕尾市陆河县林中花溪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河间景和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九台区大健康田园综合体策划、北京大兴区爱情海玫瑰园定位及业态规划、恩施硒茶产业园产业规划与招商前置研究、北京蟹岛农业观光园总体建设规划、国家首批试点项目中国高安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规划等。
特色业务:田园综合体规划、创意农业园规划设计、休闲旅游农业园规划设计等服务,项目包含现代农业、休闲文旅、田园社区三大板块,主要规划有乡村旅游主力项目集群、田园主题乐园、健康养生建筑群、农业产业项目集群、田园社区项目集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