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首页  |  专题研究  |  服务热线:400-666-8495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何祚庥:建设生态城市要循序渐进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重视相关经验的吸收和积累。“生态城市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路程。”在何祚庥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所产生的垃圾必须全部经过无害化处理,同时一切有害气体的排放源也应该被清除;城市的能源需求应该主要由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提供;而生态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也应该尽量使用电能进行驱动。何祚庥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也应是一个环保的过程,对于生产过程高污染、高能耗的水泥等建筑材料应该减少使用,生态城市建筑尽量选用环保建材。 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专家对生态城市规划观点 王忠平:效益与生态一个不能少全国市长研修学院王忠平教授表示,当前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很多方面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在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其中探索城市建设与自然循环之间的关系是共同点。每座城市都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资源分布等因素侧重发展不同的生态产业,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生态城市还没有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他说,当前各地在绿色产业领域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尚不具备产业化条件。比如发展太阳能产业,如果从这个产业中得到的产能和效益,比发展该产业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更多,那么这样的产业化就得不偿失。因此王忠平表示,中国应该以科学和冷静的态度看待绿色经济的发展,不能发挥盲目的热情,否则经济账和生态账就无法平衡,甚至产生更大损失。 专家对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专家对生态城市规划分析 Arthur Molella和Simon Joss:新城与老城都得要兼顾美国史密森学会Lemelson研究中心主任Arthur Molella表示,新的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典范作用,但对于传统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也应该得到各国政府重视。传统城市消耗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能源,只有对其进行生态化改造,才能解决目前全球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Simon Joss表示,对生态城市的讨论不应局限于新建城市。经过对全球79座生态城市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的生态城市都是在老城区基础上扩建和修复后形成的。传统城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压力与人口压力的迅速增加是这些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共同因素。 生态城市规划
唐丁丁:好经济政策就是好环境政策
“一个好的经济政策就是一个好的环境政策。”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说,中国推动可持续消费的主要手段与措施主要包括,
一要大力推行中国环境标志制度,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污染、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把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变为环境选票。
第二项重要的政策措施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三是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
最后,中国还要实施绿色贸易政策,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或减少资源类产品和能源性产品的出口,以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
杨宝军:评价指标不搞一刀切
城市规划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说,生态城市的指标,学界一直在研究,公认的目前还没有。我认为至少有几个指标,对我们衡量城市是否生态是离不开的。首先是碳排放,生态的城市应该是有利于减排的,在能源的利用上,要尽最大可能地去使用可再生能源,而不是化学能源。其次是当地就业率,要让老百姓尽可能方便地就业和生活,当你考虑他有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的时候,还要考虑就业岗位的提供。生态城市,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尽可能短距循环,运用技术手段,排斥大规模,崇尚小,排斥自上而下,崇尚自下而上的理念和行动。当然绿地的指标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循环利用等等都是一些常用的指标。可是,目前常用的指标中恰恰没有容积率的指标,没有人说容积率达到多少,就一定是生态的,或者是小于多少就一定是不生态的。恰恰从生态的本原来看,要求的是适度的密度,如果密度太低,是不生态的,是对资源的浪费。借鉴生物学的观念来看,如一个森林里,如果只有一头羊,这个物种很快就会灭绝的,但是同样一块草地上,过多的羊也会灭绝,因为它吃完以后不能再循环。那么,对于城市来说,这个恰当的密度又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说交通组织方式、管理水平等,甚至包括这个地方让人是不是感觉到舒适、宜人。
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生态城市规划目标

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仅所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乃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住处快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繁荣”,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效益,不仅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重视对人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的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个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与资源,形成互惠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要领就是全球概念。

结构合理。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 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生态城市建设状况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生态城市规划咨询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08008382号-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