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央国企的“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中机院作为专业的咨询机构,能够为央国企提供全方位的规划编制支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一、政策要求
“十五五”规划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其政策要求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市场化转型和风险防控等核心方向展开,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1. 深化国企改革,强化功能定位
- 国有企业需将改革置于突出位置,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剥离非主业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 强调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健全董事会建设与外部董事评价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实现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
2. 聚焦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
- 以“五个价值”为指引,即提升增加值、功能价值、经济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及品牌价值,推动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 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3. 强化市场化机制与资源配置效率
- 优化“一利五率”考核体系(利润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引导企业关注现金流健康与长期价值创造。
- 通过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等方式提升资本效率,避免盲目多元化投资,强化主业竞争力。
4. 践行ESG理念与开放合作
- 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融入企业战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 扩大国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与人才,提升全球竞争力。
5. 防范系统性风险
- 建立“合规、风控、内控”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重点防范债务、投资及产业链安全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与后评价机制。

二、规划编制方法与步骤
“十五五”规划的编制需结合政策导向与企业实际,通过科学方法确保规划的战略性与可操作性:
1. 前期研究与调研
- 环境分析:研判国际变局(如逆全球化、科技竞争)与国内挑战(经济下行、产业转型),识别机遇与风险。
- 意见征集:通过人大代表、企业家、专家等多渠道听取建议,确保规划体现国家战略与民生需求。
2. 战略目标设定与分解
- 多维目标构建:基于“五个价值”框架,设定经济、社会、创新等多维目标,例如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至30%以上。
- 目标分解:采用“拆分法”或“产业对标法”,将集团目标分解至子公司与业务板块,确保层级联动。
3. 规划编制与内容设计
- 核心内容:包括产业发展(传统升级与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与平台建设)、改革任务(混改、三项制度深化)及国际化战略。
- 动态调整机制: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趋势,预留政策调整空间,增强规划灵活性。
4. 实施保障与资源配置
- 资源统筹:优化资金、人才、技术配置,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 考核与激励:将“一利五率”纳入绩效考核,实施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市场化激励措施。
5. 监督评估与风险防控
- 定期评估:按季度或年度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偏差。
- 风险预案:针对重大项目投资、国际业务拓展等高风险领域,同步制定备选方案(Plan B)。
三、典型案例与创新方向
1. 新兴产业布局
- 如国家能源集团推动可再生能源化与智能化转型,通过“五化”(劳动者工程师化、劳动工具智能化等)提升新质生产力。
2. 数字化转型
- 山东能源集团提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型,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与智能制造体系。
3. 国际化路径
- 央国企可通过并购海外高科技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引进与市场扩张。
总结
央国企“十五五”规划的核心是平衡改革、发展与安全,通过政策要求的刚性约束与编制方法的科学设计,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跃升”。未来需重点关注新质生产力培育、市场化机制深化及全球化布局,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为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