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蓄势攻坚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承前启后期,更是我国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转折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针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四个必须”的要求为新征程上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供了前进方向、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此,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一)强化现代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建立关键产品、技术与企业图谱,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大对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规模化使用的支持力度。二是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加快布局新型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原始创新科研团队建设和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探索构建培育兼具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新机制。引导高校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岗位聘任、项目结题、人才评价中更加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等指标。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职教集团并推进实体化运作,构建集研究、开发、试验、小试于一体的共性平台。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科技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三是构筑包容试错的环境和灵活的人才选拔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支持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的试错容错机制。将青年科技人才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在关键技术攻关领域适当放宽成果考核时限和要求。同时,加大对创业创新人员的社保政策支持力度,减少其对创业创新失败的后顾之忧。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联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两级贯通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体系,将拔尖创新人才甄别和选拔下沉到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细化并丰富海外人才签证类别和政策。完善外籍高端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开展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在国内更多地区探索实施工作许可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外不再对外国人工作进行限制。
(二)优化协调和共享发展机制,缩小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一是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需求为导向继续加大农村道路、供水、电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鼓励城市人才、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创业。二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缩小差距。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总结推广有效的飞地园区和托管园区合作经验,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合作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实现共享发展目标。巩固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并调整部分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切实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推动中等收入重点群体提质培优,重点激活就业新形态,加快壮大“农村中产”。
(三)深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围绕碳达峰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步伐,继续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设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整合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化水平。在部分重点行业探索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管理,研究建立规范科学的碳足迹核算机制,探索构建居民低碳信用体系。二是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排放标准,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平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园区,鼓励绿色产品认证和绿色标志使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四是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单项生态补偿向综合生态补偿转变。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培育“生态银行”等新型市场主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向生态产业的转化机制。
(四)稳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对标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在具备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相关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持续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数据等领域的有序扩大开放。在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进行扩大开放试点。有序拓展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债券市场业务范围,深入实施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在境内的投资试点。二是继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加快开展数据确权、数据认证、数据定价、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制定。拓展外贸投资新空间,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统筹考虑“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建设,继续培育和创建“小而美”民生工程品牌,强化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构建内外资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除特殊领域外,地方在出台产业补贴、政府采购目录清单时,应落实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确保外资“既准入又准营”政策落地。
(五)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一是要全力保障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和粮食安全。提升油气和关键矿产国内供应保障能力,统筹谋划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全球油气和关键矿产资源贸易投资布局,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治理合作。同时,大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坚持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二是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攻坚保卫行动,引导企业将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留在国内。密切关注欧美等国围绕关键供应链开展科技合作、限制投资等新动向,做好国内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备份工作。强化与欧洲、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提升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机制,优化评级体系,拓宽投资者渠道,增强市场流动性。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债务。逐步健全对地方举债的市场和行政双重约束机制,建立隐性债务化解成本分担机制。推动一线城市不断优化商品房政策以释放增量需求,加大力度支持商品房收储统筹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采取激励机制推动房企降杠杆,构建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新模式。(作者:卢伟 李沛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