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十五五百科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9-23  点击:511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路径的确定必须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之间找到平衡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通过持续的努力以及不断探索与创新,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目标。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明确“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国一盘棋。确定“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境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后,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全局谋划和布局。第二,应立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路径的确定必须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优化国土空间体系,打好现代化的空间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由高水平的地理空间、均衡化的产业空间、美丽友好的生态空间和现代化的治理空间共同组成,国土空间体系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空间维度上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区域协调发展实践中,必须立足均衡协调与融合发展,抓住各级空间尺度上的主要矛盾。一方面,要促进城乡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的双向流动,补齐城乡公共服务短板,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城乡的共生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全国一盘棋”,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区域间高效协作,构建现代化的空间体系和产业体系。同时,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动能源清洁循环利用。总体来看,现代化国土空间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解决区域发展中遇到的短板问题。“十五五”时期,要重点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退化地区、欠发达地区及特殊类型地区的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同时,坚持“陆海统筹”战略,在空间范围内统筹资源开发与利用,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为此,一是在地理空间上合理划分经济区域。当务之急是将西部地区划分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以适应西部大开发构建新格局的需要;将沿海地区划分为沿海北部、沿海中部和沿海南部,以适应加大对外开放的新要求。二是在产业空间维度上通过产业转移构建新型区域经济关系。步入中国式现代化新情境,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都可以通过合理途径实现高质量转移。此外,产业转移方向在空间维度上出现了多种复杂的情况,原有的固定转移规律被打破,分散性转移的特点比较突出,产业转移方向在产业空间维度上日益多样化, 从东部向中西部的单向转移支持转变为区域间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因此,未来推动产业转移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立足均衡协调与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基于美丽友好的生态空间的发展任务,当前必须结合“美丽中国”的建设解决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广大乡村的空间建设问题,注重美丽乡村的发展与建设问题,实现高水平的地理空间、均衡化的产业空间和美丽友好的生态空间,在沿海与内陆、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等各个层面向着空间一体化方向努力。


(二)加强区域联动,促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区域共同富裕是国家共同富裕总体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共同富裕必然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为根本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情境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一是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施核心区域与中心城市的带动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相互分工协作,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重视区域优势互补。畅通东西双向开放门户,推动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时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依靠功能区定位分工,对主要粮食产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脆弱区、老工业基地区等制定绿色转型的推进政策与规划。三是全面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市优质产业和服务向农村地区转移与延伸。以城乡融合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跨区域合作机制,同时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分配、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由此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第一,必须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尤其是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一方面,通过非核心城市对人口的吸纳实现集聚发展,如长三角的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等,珠三角的江门、中山、珠海等。另一方面,破除二元户籍制度,加速农民工由乡到城的自由流动,完善农民工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福利。第二,必须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与特殊类型地区的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程度实现经济的联动式发展。第三,重点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进行政策倾斜。挖掘和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传统,激活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往来;加大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与合作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与代表性产业体系,巩固边疆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深入实施帮扶与支持政策,完善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积极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三)深入实施以“轴带支撑”为特征的区域重大战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情境下,区域协调发展要与相关空间战略体系形成合力,将制度优势体现在“十四五”及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与实践之中。为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与旨在发展我国经济轴心地区的发展轴战略和旨在巩固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经济带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来看,发展轴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高质量高标准的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经济带战略包括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国土空间类型多样、差别巨大的客观实际,在不同空间尺度和空间类型的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进行充分探索,构建以“轴带支撑”为特征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宏观层面,需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各地区根据其主体功能定位实现发展。这包括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系统。其关键是要在宏观政策制定上更加精准地把握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其朝着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效益,还能促进各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发展。而在微观层面,要实施精细化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这意味着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政策落地和资源配置。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其“造血”能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帮助其实现自我增长和自我发展。同时,需要正确处理基于行政单元的政策与基于自然单元的微观管制手段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行政区域划分而给地方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约束和阻碍。同时,以人为核心,促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连接城与乡,优化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和人口布局。在区域布局中,优先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是一个重要策略。首先,需要重点完善县城的交通和产业配套设施。这包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县城与大城市之间的连接效率和便捷性。同时,还应加大对县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条的完整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提高县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其次,发展县城特色优势产业是关键之举。县城往往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例如农业特色、文化传统、旅游资源等,应根据这些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推动县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同时,积极推进县城居民就地就业,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增强县城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最后,提升县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是确保区域发展均衡的重要举措。县城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应该加强对县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与支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四)以数字经济赋能“十五五”时期的区域协调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情景下,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通过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区等重大区域功能平台作为关键载体,可以完善各类平台建设,提升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塑造创新的机制体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建设创新型区域和城市,通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首先,平台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国家级新区和高新区等平台可以有效集聚各类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这些平台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完善其建设,提升其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和高端创新企业,形成创新的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其次,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独特属性。与传统宏观经济数据受空间限制不同,数据在数字经济时代可以自由流动,其低成本及大规模可获得的基本特性叠加即时性等技术—经济特征为信息的高速流通提供了保障。因此,需要催生数据中心的集群发展,通过加强新基建的协同规划和建设,为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等不同区域间的合作提供有力支撑。数据中心集群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数字支撑,为各类产业提供智能化、数字化的服务和支持。此外,当前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数字鸿沟”的出现。因此,需要促进数字经济的普惠化、多样化和规范化发展。这包括优化数字经济的决策思维和模式,采用“技术+终端+服务”的组合联合发力,利用大数据预测的优势,实现更精准、更快速地决策支持。同时,要合理布局数字产业区位和规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不同区域间有序分布,促进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作者:孙久文  虎琳)



上一篇:“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下一篇:“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