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创新驱动作用更加凸显
随着科技投入的持续积累以及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十五五”期间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之一。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有望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并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催生出大量新的业态、模式和产品,像智能制造业依靠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化,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会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撑。
02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升级
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制造业中,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将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管理,同时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如新能源产业不仅在发电端的太阳能、风能等规模持续扩大,在储能、智能电网等配套环节也会不断完善,构建起更加稳定高效的新能源供应体系;数字经济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软件服务等细分领域持续拓展边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附加值提升。服务业在消费升级背景下,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如康养、文旅休闲等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产业结构朝着高端化、现代化不断迈进。
03 绿色发展成为内在要求
“双碳”目标的推进使得绿色低碳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从能源领域来看,化石能源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主体能源,与之相配套的绿色金融体系会更加健全,为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在产业层面,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加速构建,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面临更大压力,这促使各行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等举措;同时,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推动企业加快绿色转型。
04 内需市场潜力加速释放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决定了内需市场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消费升级持续推进,居民对于高品质、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如高端定制化的家居产品、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体验等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继续深入,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等会带动大量投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也会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和投资潜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电商等短板,促进城乡经济循环更加顺畅,以内需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05 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如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中部地区依托自身交通枢纽、资源等优势,实现产业承接与创新发展并重,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在国家重大战略如西部大开发等持续推进下,新能源、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巩固;东北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在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领域推进智能化升级,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同时,城市群、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效应进一步增强,跨区域的要素流动、产业协作更加便捷高效,促进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06 国际经济合作面临新机遇与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仍在深度调整之中,“十五五”时期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走深走实,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更加密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过程中,我国有望依托自身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部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等措施对我国高端产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这就要求我国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等,以更好应对外部挑战,在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