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21-2025年,也就是说,“十四五”规划还没有启用,现在我们还处于“”规划时期;但五年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重要的指导规划,从2019年年中开始,我国就开始着手“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准备工作,至今年,各级各部门和各省市均开始了“十四五”规划筹备工作,为此召开了很多会议并进行了多次调研。
为了更好地理解“十四五”规划,我先看了“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十三五”规划从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到强化保障,共二十篇,涵盖了农业、工业、国防、外交、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给出了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再到考核验收的全方位指导。具有十分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并在长期内有不可改变性,在短期内有弹性,而各地方政策的制定则具有一定的弹性。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顶层规划,是总的纲领,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走向和国计民生,因此,制定“十四五”规划应慎之又慎。在阅读了“十三五”规划之后,我个人认为“十四五”规划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短期或长期的目标进行指导,是根据现有的观察到的数据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指引,要求既不能脱离实际,变成了“放卫星”“大跃进”,又不能太保守,使长期的工作束手束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我国现状,经济发展是主线,是指导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十四五”规划临近之期,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城乡经济差距等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规划的编制中要着重考虑经济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力迅速发展、部分行业出现了供求关系转变的今天,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以前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部分靠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居民收入也与这些资源紧密相连;而近几年资源和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政府财政和居民收入失衡,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凸显,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供求关系在改变,新的挑战对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要用更多的精力来考虑全球宏观环境。毕竟,“十四五”规划是要在下一个五年内指导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没有极其重大的变故下,“十四五”规划是发展的铁轨,我国这辆火车是要在这个轨道上前进的。目前,我国十四亿人口中与外贸相关的有四五亿人,宏观环境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人口甚至粮食问题。特别是要考虑与中国构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美贸易直接影响着全球,中国与欧盟、非洲、东南亚等地的合作也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如中美的关系仅因一个特朗普就变化多端,需要加以细致的研究分析。还要考虑的是我国的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不容置疑的。但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未来的五年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与国外进行合作,在哪些领域合作,合作程度如何,也是必须要理清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十四亿人口中有六亿农村人口,农业基础薄弱、耕地面积小、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工业化水平低是我国农业长期面临的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点目标。2020年是全面脱贫年,我们郑重地向世界宣布中国消除了贫困。但脱贫后的路该怎么走?乡村面临老龄化、少人化,城乡失衡越来越严重,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防止返贫?各地方政府都在盼望中央能给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社会福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人们常说“教育、医疗、养老是三座大山”,如何破解难题,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减少居民教育负担?如何提高文化产业化,探索健康医疗普惠制?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人们期盼已久的,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操作中牵扯人口众多,对各方面都有极大的要求,因此在制定这方面的规划时要格外慎重,不仅要有政府的参与,更要广泛听取专家、百姓的意见,要特别公开。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发展战略规划
纵观全世界,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是我国的特色,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但是前苏联在具体实行计划的过程中,将资源严重倾向了工业生产,忽视了轻工业民生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失衡,也因此进一步走向了计划经济的道路,排挤了市场的作用,引发了后边一系列的问题。
美国也有规划,但都是短期内的或单一性质的规划,没有像我国这样的长期性、全面性的规划,因为美国政府认为国家干预不仅不能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且会限制市场经济的功能发挥和自我调节。但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会通过调整税率和货币政策来解决自由市场模式造成的各种经济问题,缓解经济和社会危机,但其目的仅仅是缓解。欧洲国家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主张自由原则和国家有限干预原则的结合,既要保证经济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了现实需求,让最广大的群众参与进来,政府与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协调,在长期深入地调研走访、广泛地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我国的发展规划,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现实的需要,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