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2021-2025年),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中国迈向全面现代化历程中,居于承前启后的非常重要的历史位置。
十四五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合理确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目标。随着经济增速向6%以下水平滑落,企业的效益情况明显恶化,就业压力增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困难普遍加大,银企间的债务关系趋向恶化。这些情况都表明,经济增速如果突破6%继续下滑,有很大可能将滑出合理增长区间。
由此带来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对企业、节能减排等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努力,将形成严重困扰和冲击。经济将面临全面衰退的风险。因此,必须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准确研判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从而正确确定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和相应的增长速度。
“十四五”规划中美丽中国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中的“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以生态环境优美为基本内涵和根本标志。
“美丽中国”的环境指标体系
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发布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5类指标。按照突出重点、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的原则,注重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结果性评估,分类细化提出22项具体指标,其中:
空气清新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3个指标。
水体洁净包括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III类)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3个指标。
土壤安全包括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5个指标。
生态良好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水土保持率、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生物物种种数保护率5个指标。
人居整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6个指标。
国家发改委的评估指标体系特别强调,要兼顾全国通用性和地区差异性,综合考量各地区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等实际,科学合理分解各地区目标,不搞一刀切。
对“十四五”期间美丽中国目标的展望
根据中国在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指标的发展趋势,建议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高85%;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PM2.5年均浓度将持续下降,平均值下降到30以下;水污染物大致在2020年前达峰,随后进入平台期。全国地表水监测的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达到75%或以上,劣Ⅴ类比例进一步下降至小于3%的水平。
在期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争取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再下降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提成放总量再减少15%,臭氧污染的控制要进入国家强制性的要求中。
2035年我国环境质量将实现根本性好转。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有望全面实现达标(国家二级标准),大城市的臭氧污染要得到明显改善。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推动“十四五”期间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举措
实现“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一系列相应的战略举措。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要加快改革生态环境质量类指标的统计核算监测制度,建设信息共享平台。
二是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引领,发挥全国和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每年对全国及31个省区市美丽中国建设总体进展情况进行重点评估。
三是继续推进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以控煤、控油为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减排。
四是更大力度推进建设。要以禁塑、垃圾分类为重要抓手,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减少潜在污染物的使用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