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十四五”时期劳动增速下降会更明显,储蓄率处于长期缓慢下降通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会有所改善,从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在总供给增长中贡献的可能变化看,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上升弥补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的下降对总供给增长的影响,并不现实,经济增速总体趋于下降难以避免。经济增速决定了国民收入增速和市场需求增速,如果改革进程和外部环境没有预期之外的变化,“十四五”国民收入和市场需求增速趋于下降是大概率事件,这会制约“引致投资”的增长。
在经济增速、投资增速趋缓的同时,城乡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工作条件、生活质量、社会公正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优美环境的需求逾来逾迫切。这对投资的领域和重点提出了新要求,总体上也不利于投资较快增长。
经过前期去杠杆稳杠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债务压力有所减轻,但经济增速和市场需求增速减缓意味着政府财政收入增速和企业盈利增速下降,可能在债务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推升杠杆率,给防风险带来挑战。
在投资面临下行压力、需求升级要求优化投资结构、防风险制约债务融资能力的前提下,“十四五”应继续推进土地、金融、国资、生态等基础性要素配置市场化,通过平等充分竞争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结构的功能;健全政府投资科学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政府投资的公平性;创新政府投资支持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新资本带动存量资本结构优化,促进供给随需求变动灵活调整。
政府投资应重点投向带动社会投资效果较好的领域,包括城市郊区、远郊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公共医疗设施,城镇住宅适老化改造,与乡村振兴、城市改造升级等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准公益性领域和外部性领域引导社会投资。
社会投资应重点投向高端制造品、高品质药品、高品质日用消费品、高品质农产品、优质民生服务、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领域,参与有账务收益或能够建立回报机制的公共领域和生态环保领域等。
改革开放是激发投资活力的关键。要按照《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投融资领域改革,激发和保护各类投资主体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健全投资优化供给结构的制度环境。(作者:张长春)